封面
自序
《山海经》与上古时代的“天”观念
一、“天”观念的滥觞与发展
二、《山海经》关于“天”的记载
三、《山海经》与上古时代“天”的性质
四、余论:几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附录
《山海经》与上古时代的“帝”观念
一、《山海经》中“帝”的基本情况
二、“帝”之居与“帝”之都
三、《山海经》里的“冢祭”
四、《山海经》里的“禘祭”
五、从“天帝”到“黄帝”:“帝”的观念之变迁
“山海经图”与《山海经》成书问题补释
一、“山海经图”与《山海经》校定本的关系
二、《山海经》成书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时段
说《山海经》的“天虞”和“天台”
一、“天虞”
二、“天台”
黄帝与畏兽
一、说《山海经》所载的“黄帝”
二、《山海经》郭璞注所载“畏兽”释义
三、余论:说《山海经》的“天毒”与“离朱”
论图腾
一、“图腾”的内涵及其起源时代
二、从旧石器时代艺术看图腾观念的发展
三、原始思维与图腾
四、关于图腾研究的几点思考
神之源:中国原始时代社会观念的萌生及发展
一、中国原始时代社会观念的基本特点
二、神之萌芽
三、走向文明之路
禹——站在文明门槛的伟人
“时日曷丧”考
试论夏代社会结构的若干问题
一
二
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及夏代社会性质研究
一、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二、封建与氏族
三、夏代的氏族封建制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
夏商社会性质论纲
从“数术”到“学术”
一、数术的出现:洪荒蒙昧中的进步
二、认识必然:数术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三、存论议辩:学术与数术的关系
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初探
一
二
三
卜辞所见商代祭尸礼浅探
一、卜辞中的“尸”字补释
二、“选尸”、“延尸”:祭尸礼的准备
三、“延尸”地点的选择
四、“为宾”与“乍宾”:选择“尸”的傧相
五、一类特殊的祭尸卜辞
六、“王宾”卜辞再探讨
七、对于《合集》第1402片的探讨
八、关于祭尸礼上的某些仪节的占卜
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
一
二
三
四
五
试论殷代的王权与神权
一
二
三
四
从方国联盟的发展看殷都屡迁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二、商代方国联盟的形成
三、早商时期方国联盟的特点
四、殷都屡迁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五、余论
从商王大戊说到商周时代祖宗观念的变化
一、关于商王大戊与中宗的相关探讨
二、大戊:属于“殷三宗”的商代圣王
三、卜辞所见的“大戊”与“中宗”
四、从排世系到重事功:商周时期“祖宗”观念的一个变化
五、简短的结语:大戊与“中宗”
从盘庚迁殷说到《尚书·盘庚》三篇的次序问题
一
二
三
四
殷墟卜辞中的商王名号与商代王权
一
二
试论甲骨文“□”字并论商代与之相关的社会观念
一、释“□”
二、“土龙”与“荐龙”
三、 释《周易》“群龙无首”
四、 夏商两代“龙”观念的差异
《商颂》难句试释
一、“相土烈烈”
二、“绥我思成”
三、“宅殷土芒芒”
说“帝乙归妹”
甲骨文考释两篇
释“不□黾”
释□
甲骨文“中”字说
一
二
三
四
五
从甲骨卜辞说到中国古代的“祲”“晕”观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殷墟骨臼刻辞“示屯”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
二
三
四
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示”和“宗”的探讨
一、关于“大示”
二、“元示”和“上示”
三、释“中示”
四、“小示”、“下示”和“杝示”
五、“宗”的演变及其与“示”的关系
六、余论:关于宗法制的一些问题
殷商制度的若干问题试探
一
二
三
四
说殷卜辞中的“虹”
一、殷卜辞谓“出虹”有祸
二、甲骨文“虹”字的起源问题
试释甲骨文“堂”字并论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姬周族源于晋境
三、说“汾(邠)侯”
四、释殷墟卜辞里的“周”
五、余论:谈《诗经·豳风》的性质
试论商族的起源及其在汉民族形成中的作用
一
二
三
四
殷代贡赋制度述论
一
二
三
商代社会性质研究
一
二
三
说商代的“天”和“帝”
一、甲骨文“天”字的意蕴何在
二、甲骨卜辞“天”与“帝”融而为一
三、如何理解上古文献所载商代的“天”
四、余论:商代的“帝”在诸神中的地位问题
商代的巫与巫术
一、商代的巫
二、“方相”与“终葵”
三、商代巫师的神器
四、人兽交融与商代巫师“神力”的来源
五、卜辞和古代文献中所见的商代巫术
殷代易卦筮法初探
一
二
三
作册般鼋与商代厌胜
一、“王□(弋)于洹”
二、 “奏于庸,乍”
三、“母(毋)宝”
四、衅钟与厌胜
从清华简《程寤》篇看“文王受命”问题
一、“文王受命”源于“虞芮质成”抑或是“大姒之梦”
二、清华简《程寤》所载大姒之梦的特点
三、“受商命”:鼎革时期的核心观念
四、“文王受命”说的历史发展
五、附论:从清华简《程寤》看《逸周书》成书时代问题
《中庸》“武王末受命”解
一、“武王末受命”之句有碍全章语意
二、“武王晚年受命”之说与史实相舛
三、关于“末受命”的“末”字的释读
论早周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论周初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周公为政及其历史功绩
一
二
三
《墙盘》断代再议
“匹马束丝”新释
伯和父诸器与“共和行政”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试论“共和行政”及其相关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共和行政”与西周后期社会观念的变迁
一
二
三
四
论封建
一、“封建”意义的历史发展
二 “封建制”的产生
三 封建制的本质
四 论氏族封建制
试论西周分封制的若干问题
一
二
周代社会与“乡遂制度说”
一、如何分析《周礼》中的乡遂制度
二、春秋时期各国有无乡遂制度的问题
三、西周时代的六师、八师和乡遂制度的关系问题
四、“乡遂制度说”的辨析与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读《周礼》札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骏发尔私”新解
从清华简《说命》看《尚书》学史的一桩公案
一、《尚书》学史的一桩公案
二、清华简《说命》提供的新材料
三、一条被忽略的证据
四、余论:《说文》释“夐”字所引《商书》疑非书序
郭店楚简《缁衣》与《尚书·吕刑》
一
二
三
从士山盘看周代“服”制
一
二
三
四
金文“蔑曆”与西周勉励制度
一
二
三
论周代国人与庶民社会身份的变化
一
二
说彝伦
一、“彝伦”的提出与殷周之际的政治形势
二、“彝伦”与《洪范》的核心:皇极、三德
三、箕子何以献这样的《洪范》九畴
四、殷周之际社会秩序的重构
从相关彝铭看西周的荐臣之事
一、彝铭“夗事”考
二、《长甶盉》“以来即井伯”考
三 “荐臣”——春秋战国荐贤潮流之先河
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
一、氏族与宗族
二、商代无宗法
三、周公之前周族也无宗法
四、宗法与分封的关系
五、宗统与君统的关系问题
六、宗法制的起源及其本质
西周易卦与筮法初探
一
二
三
四
五
“穆卜”、“枚卜”与“蔽志”
一、关于“穆卜”意蕴的探寻
二、“穆卜”即默卜
三、枚卜:“不斥言所卜以令龟”
四、“蔽志”:枚卜的一个环节
五、余论:“事鬼敬神而远之”
西周时期史学的发展和特征
一
二
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
二、“长时段”理论及其对于相关研究的启发
三、“氏族”与“氏族时代”
四、中国氏族时代的特色
五、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之发展变化
六、余音袅袅
中国早期国家问题论纲
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制约因素
一、神主与商代国家祭祀
二、宗法王权:周代君主的盛与衰
三、“民主”:新君权的影子
四、余论
试论先秦时期的“神道设教”
一、“神道设教”的出现及其与社会思想的关系
二、鬼神崇拜—神道设教的基础
三、商周时代“神道设教”的特色
四、道家学派的理性思考及其对于“神道设教”的突破
五、儒家之“礼”及其与“神道设教”的关系
认识“人”的历史:先秦时期“人”观念的萌生及发展
一、神人之际:“人”走出自然
二、观念变迁:“人”走出“族”
三、“万物之灵”:对于“人”观念特质的认识
从先秦历史观念的变化看古代中国人类的精神觉醒
一
二
三
论先秦儒家理论视域中的“同”
一、“同”字古义及其演变
二、儒家对于“同”观念的批判与使用
三、“大同”观念考析
论华夏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华夏族的形成与兼容并包精神的构建
二、华夏诸国对于诸少数族的政策
三、民族精神的奠基
澄明之思:文明起源研究的一个视角
一、精神考古的重要意义
二、精神考古的复杂性质
三、“澄明”——关于文明起源时期人类精神状态的一个推测
试析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与历史记载
试谈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问题:兼论所谓舜的“腐败”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国文明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
一、文明起源与文明时代起源
二、文明起源问题中的“物”与“人”
三、理性思维与原始思维
四、天人之际
人类精神觉醒研究三题
一、从“浑沌”中走来
二、觉醒永无止境
三、觉醒与思想枷锁并生
说转型期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思潮
从精神考古看文明起源研究问题
一、精神考古的定位与意义
二、早期人类思维方式演进的轨迹及特色
三、野蛮与文明之际的精神变革
观念史研究的一个标本——清华简《保训》补释
一、《保训》简文补释
二、“中”观念的历史发展
三、从《保训》简看上古观念演变的一些特点
诸子·王官·学统
一
二
三
先秦时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
二
三
四
五
“五刑不如一耻”
一、“象以典刑”:象刑与上古“刑”的起源
二、天、神之罚:夏商时代“刑”的特色
三、“义刑义杀”与“先礼后刑”:西周时期“刑”的变化
四、余论
略论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
一
二
三
四
五
改铸历史:先秦时期“以史为鉴”观念的形成
一、历史意识与历史鉴戒
二、西周时期“以史为鉴”观念的形成
三、改铸历史:对“以史为鉴”的若干理论分析
论古史重构
一、认识“五帝时代”:古史重构的两个关键时期
二、历史认识论领域里的革命:疑古思潮
三、古史重构:科学考古任重道远
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君民同构”:先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关于上博简《缁衣》简文“□”字的考析
二、《缁衣》篇的简本与今本的差异
三、君民关系理念的历史发展
四、《缁衣》所揭示的孔子君民关系理念的重要意义
早期儒家政治理念中的“止民淫”与“见(现)民欲”
一、“□(止)民淫”与“御民之淫”
二、“共惟王邛”与“惟王之邛”
三、“见民欲”与“示民俗”
四、早期儒家政治理念管窥
从“民本”到“君本”
一、一缕微弱的光:重民思想的出现
二、神、民并举:春秋时代重民理念的发展
三、“民本”:“君本”思想的影子
四、一步之遥:从“君本”理念到专制王权观念的构建
五、余论
后记
更新时间:2022-07-22 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