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史丛考全本质检

考察甲骨文“中”字在卜辞里的使用情况,应当考虑到殷人方言的特点。今豫北、豫东地区是殷人长期聚居的根据地。这些地区惯以“中”表示然诺的语言。时至今日,河南省广大地区的方言里仍然极常见“中”的使用。“中”表示可以、行等意;“不中”则表示不可以、不行。在卜辞里,“中”字也常有这种用法,如:

5.既宗卯,)。

6.庚申贞,王令

7.壬戌卜,争贞, (中)令田于侯,十月。

8.辛卯卜,贞, (中)乎河,不潜正。1243

上引前两例是四期卜辞,后两例是一期卜辞。5辞贞问到宗庙卯杀牺牲中不中,犹言这样做行不行。6辞贞问王令名者中不中,犹言令行不行。卜辞里有些十分简短的贞问,如“弜中”、“不中”、“其中”均为贞问行不行的意思。12447辞贞问可否命令名者到侯之地田猎。8辞贞问可否命令祭于河。和这条卜辞相类似的有“王 (中)正河”,1245意谓可否正祭于河。

有些比较特殊的卜辞里的“中”,也表示行否之义,如:

9.丙寅 (中)、壬申 (中)、戊子 (中)、丁酉 (中)、辛……。

10.甲午卜,贞,令周 (中)牛多。1246

这两例都是一期卜辞。关于9辞,郭沫若《粹编》考释说:“此例颇特异,为自来所未见。”只要知道了“ (中)”的含义,那么9辞便可通读了。这条卜辞贞问丙寅日行吗?壬申日行吗?戊子日行吗?丁酉日行吗?是选择日期的占卜之辞。10辞的词序排列特异,“令周 (中)牛多”即“(中)令周多牛”,云是否以多牛赐周。

在卜辞里,“ (中)”用在动词前多表示“可以”的意思,上引7、8即此例。又如“(中)步伐1247,即名中者可以步伐方;“王(中)氐人狩”1248,即王可以召致人狩猎;“ (中)劦于上甲”1249,即可以协祭于上甲;“王 (中)令1250,即王可以命令名者。“”亦偶有用在动词之后也表示“可以”之意者,如:“我 (中)在黍”1251,即“我 (中)在黍人”,谓我可在黍征集人员。卜辞里的能愿动词极罕见,如果我们关于“”的考释不误的话,那么用在动词之前的“”就是一个可以确定的能愿动词。

在习见的四期刻辞成语里,也有用“ (中)”有行、完成之意,如:

11.乙未(中)六自正。

12.辛酉(中)八。1252

关于这类刻辞,郭沫若说是“治作龟骨之记录”1253,甚确,但又谓“”为数字,则可商榷。《屯南》131片考释指出,“”“都作,如果是数字,不会都是”。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这类刻辞的“(中)”,犹“行”,谓卜骨钻凿完毕。“”疑读若差,用如择。11辞谓乙未日已经把从“正”地送诣的卜骨钻凿完毕,并选择六块备用。12辞谓辛酉日钻凿卜骨完毕之后在其中选择八块备用。

总之,卜辞里的“中”字的使用颇具特色。通过以上的相关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说,现今河南省方言里的“中”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