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让我们来分析祲字在甲骨卜辞中的用例。
它在卜辞中用得最多的文例是记载其出现情况,并占断其所带来的吉凶。我们现在所见的辞例,皆为一期卜辞。依据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贞问祲出现是否有灾,祲出现时是否举行祭礼。例如:
丙寅卜,宾贞,告日有祲,于上甲三牛。
……巳卜,争……祲,告于上甲。
庚辰卜,宾贞,告祲于河。
丁巳卜,宾贞,祲惟咎。
……寅卜,古贞,祲不惟咎。
贞,祲不惟……。1289
这些都是贞问之辞。上引第一辞谓得到报告说有日晕出现,贞问是否为此事用三牛祭祀上甲。《合集》17284、18285、18286三片,虽然皆系残辞,但其内容皆指出“有祲”,可以推测其贞问内容应当与上引《合集》13329片相类似。上引前两例,皆谓有祲出现告祭于上甲,上引第三例则告祭于“河”。在殷人的观念中盖认为上甲与“河”有禳除祲所带来祸患的神力。上引各辞表明商人对于祲是否带来灾祸的关注。此外还有在验辞中说明祲带来灾祸情况的辞例,如《合集》第7150片反面载“……乃兹有祟,其……允有来艰……有祲”,就是一例。
第二,在验辞中说明晕出现的情况。如:
五日甲子允酒,有祲于东。
乙巳夕有祲于西。
乙……夕有祲于西。
……卯有……庚申亦(夜)有祲,有鸣鸟……
……巳亦(夜)……有祲……
……庚吉,其有祲虹于西……
允有祲,明有……云……昃有祲有出虹自北,……于河,在十二月。1290
这些辞例,多说明晕出现的方位,可以推测,一般的祲多指日晕,而晚上出现的,则指出其出现的时间是在“亦(夜)”或“夕”,应当就是月晕。值得注意的是,上引最末两辞,都指出了祲与虹同时出现。祲与虹是同类型的大气光学现象,同时出现于天空是可能的。《汉书·天文志》有“晕适背穴,抱珥虹蜺”的说法,注引孟康曰:“皆日旁气也。”1291这个记载表明,汉时人已将晕、虹联系在一起认识。《后汉书·五行志》载有“日有晕抱,白虹贯晕”1292说法,表明当时已经注意到晕与虹同时出现的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祲的性质与虹类似,若将其释为凿、酌等字,则将无法解释这类辞例。
第三,推断祲出现的吉凶。关于祲的这类辞例多见于占辞或验辞。如:
王占曰:丁丑其有祲不吉。其惟甲有祲吉。其惟辛有祲亦不吉。
……占曰:其有祲,其惟庚吉。其惟……
……庚其出祲吉,受右(佑)。其惟壬不吉。
……有祲,其惟丁……
王占曰:其有祲,其惟丙不……,其惟壬亦不……
王……占曰:其惟戊有祲不吉。
王占曰:其有祲,其惟……
王占曰:其有祲,其……
……其惟丙……祲不吉。1293
上引第一条卜辞记载了商王的占断之语,他推断若丁丑这天有晕,是不吉利的。然而若逢甲这天有晕则吉利,如果辛日有晕也不吉利。可见晕的出现可以意味着吉,也可以意味着不吉。这类占断之辞,多有文例。上引除第一条之外的辞例虽然皆残,但是尚可判断它们的内容应当都是关于某日有晕出现时是否吉利的贞问。
商代对于“祲”的认识与判断,尚比较客观,并不将其视为绝对的灾异之兆,仍然指出,它为“吉”和“不吉”两种预兆。晕与雨颇有关系,阴雨连绵与雨霁天晴,对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和给予人的感觉,应当是很不相同的。大约从周代开始才逐渐将其完全作为灾异之象,《周礼》即将其列为妖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