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大夏国威

天永十四年正月初一,承天殿金碧辉煌,封后大典正在举行。

皇后潇雪碧头戴金丝凤冠,身着绣金凤凰纹的紫色朝服,领缀金珠,袖镶红宝石,与身着明黄龙袍的李和雍一同接受百官朝贺。“朝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朝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呼声雷动,彰显着皇权的威严。

册立新后、确立储君,本应万象更新,可十余日后,兵部官员匆匆入太极殿,呈上加急军报。李和雍展开一看,瞬间怒目圆睁,将奏折猛拍在龙案上,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这些前朝余孽,竟与北方阔莫勾结侵犯我大夏边疆!”

李和雍看向清郡王李枭,眼神坚定:“清郡王,你之前说的没错,反贼不除,国无宁日,顺要御驾亲征。”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年迈的大臣急忙出列,“扑通”一声跪地:“陛下,您贵为天子,身负天下,怎能轻易涉险?请三思啊!”数位大臣也跟着跪地恳请。

李和雍神色冷峻,扫视众人后沉声道:“君无戏言!”紧接着,他迅速发出口谕:“袁盛足智多谋,任军师;章仁英勇善战,为讨伐护卫大将军;李枭多次救驾,留守京城监国;邓阳端继续辅佐朝政。”

正月十八,寒风呼啸,李和雍身披金色龙鳞战甲,腰悬天子宝剑,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十五万大军阵列整齐,铠甲夺目,长枪如林。随着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奔赴边疆战场。

此番奔赴边疆,后勤辎重队伍绵长,满载着粮草、军械。为保行军顺畅,李和雍提前派出多支斥候小队,沿着预定路线勘察地形、水源与潜在隐患,规划出一条最为稳妥且高效的行军路线。

头几日,大军行进在广袤平原,道路平坦开阔,队伍推进迅速。然而,行至第五日,前方横亘一座险峻山脉,道路崎岖难行,大军只能放缓脚步,成单列蜿蜒前行。李和雍亲自策马在前,指挥士兵搬运辎重、协助马匹通过陡坡,确保每一位将士、每一批粮草安全过山。

过了山脉,又遇河流阻拦,水流湍急,渡河艰难。李和雍当即下令停止前进,命工部士兵赶制木筏、搭建简易桥梁。待桥梁搭建完毕,他安排精锐士兵先行渡河,在对岸警戒,而后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军与粮草辎重依次过河。

就这样,大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走停停,终于在二月初二抵达了局势胶着的北梁城,全程耗时十四天。此时,城内的汉军已艰难入城,正与阔莫大军和前朝余孽展开激烈巷战。街道上满是残垣断壁,百姓们躲在家中瑟瑟发抖,哭喊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李和雍顾不上一路的劳顿,火速在城外高处设立临时指挥营帐。他迅速铺开地图,结合城内传出来的军情,手中朱笔精准地标记出敌军的聚集点和我军的分布情况。一番深思熟虑后,果断下令:“袁盛,你率北麟军在城西门外待命,一旦敌军逃窜,立刻以火器拦截;章仁,带领先锋步兵从城南切入,与城内守军会合,对敌军形成夹击之势。”

战鼓擂响,如惊雷般震撼大地。章仁挥舞着长刀,带领步兵呐喊着冲向城南。与此同时,李和雍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从城北突进,他一马当先,手中长枪如龙,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地。城内的汉军见援军赶到,士气大振。

巷战中,李和雍发现敌军虽节节败退,但仍在负隅顽抗,试图拖延时间。他观察到敌军的粮草堆放处防守相对薄弱,于是派出一支奇兵,绕道突袭。随着一声巨响,敌军粮草起火,火势迅速蔓延。敌军军心大乱,开始四处逃窜。

与此同时,北韦城也传来紧急军情,那里的敌军听闻李和雍大军抵达,企图突围。李和雍当机立断,抽调一支轻骑兵,由熟悉地形的偏将带领,星夜驰援北韦城。

在北梁城,李和雍指挥大军乘胜追击,不给敌军喘息之机。经过一番激战,敌军终于支撑不住,朝着城外狼狈逃窜。早已在西门外等候的袁盛立即指挥神机营,以火器猛轰,逃窜的敌军死伤惨重。

在北韦城,支援部队与守军里应外合,成功击退敌军。阔莫大军和前朝余孽丢盔弃甲,向着北方仓皇逃去。

击退敌军后,李和雍马不停蹄地安排善后事宜。他下令开仓放粮,赈济城中饥民,安排军医全力救治受伤百姓与士兵;组织人手掩埋尸体,清理战场,防止疫病滋生。同时,他亲自巡视城中各处,安抚百姓情绪。

随后,李和雍着手加强城池防御,下令加固城墙,增设烽火台,囤积粮草,以备敌军再次来犯。

政德殿内,烛火摇曳。李枭身着蟒袍,正专注审阅奏折,静谧的氛围中只有笔尖摩挲纸张的簌簌声。

突然,王一木匆匆而入,跪地呈上一封书信,激动道:“王爷千岁,边疆八百里加急,喜报送至!”李枭抬眸,目光如炬,接过书信迅速展开。

邓丞相满是好奇,拱手恭敬问:“王爷,信中所言何事?”

李枭神色舒展,沉声道:“北梁、北韦遭阔莫大军猛攻,危在旦夕。圣上及时赶到,指挥大军奋勇拼杀,成功击退反贼。”

丞相面露崇敬,双手朝天抱拳:“圣上英明神武,实乃我朝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