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县集

李志华听着侄子这番条理清晰的分析,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种跨区域合作、技术换市场的思路,对他来说非常新颖,但仔细一想,似乎又确实可行。

不过,他还是有些顾虑:“方旺,这……这想法是好。可人家凭什么相信咱们?咱们就是一个小小的生产队。而且,这样做……会不会又被人说咱们搞资本?触犯法条?”毕竟,前不久才因为养鸡的事情闹出那么大风波,李志华现在对这方面的事情格外敏感。

听到叔叔又提起了风险,李方旺笑了笑,胸有成竹地开解道:“叔,您别担心这个。咱们现在是什么身份?咱们是公社亲自指定的试点!杨主任都说了,要咱们大胆闯,大胆试,给别的队带个好头!”

他指了指不远处的鸡舍,继续说道:“咱们搞养鸡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队里的乡亲们日子过得好一点,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副业生产!这卖冰棍,道理也是一样的嘛!大热天的,让乡亲们能花几分钱买根冰棍解解暑,改善改善生活,这怎么能是搞资本呢?”

李方旺凑近一步,压低声音:“而且,您不是也看过报纸吗?上面早就说了,鼓励咱们农民搞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只要咱们是以集体来做,大部分归集体,手续齐全,账目清楚,那就完全符合上面的要求,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李方旺心里很清楚,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纯粹的私营确实会面临不少政策上的起伏和风险,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打成“投寄倒巴”。

但是,在农村,尤其是在市场开放的初期,依托“集体”这块牌子来发展副业,相对来说要安全得多,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只要操作得当,不中饱私囊,不损害集体利益,基本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他之所以积极地帮叔叔谋划这些“副业”,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眼前的生活,更是有着长远的打算。通过养鸡场、冰棍生意这些项目,一步步把集体的经济搞活,让叔叔李志华的位子越坐越稳,威信越来越高。将来,等叔叔彻底在刘庄站稳了脚跟,那整个刘庄村,就会成为他李方旺最坚实的后方和发展的大本营。有了这个根基,他未来无论是想“下海”经商,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有更大的底气和回旋空间。

李志华听着侄子这番话,心里那点对政策的担忧顿时消散了大半。是啊,自己现在是队长,是公社的试点负责人,只要“为集体谋福利”、“改善乡亲生活”,又有国家政策支持,确实没什么好怕的。

他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李方旺关于政策风险的解释。但对于如何说服那个素未谋面的陈阿姨,他还是有些没底:“政策上是没问题了。可……那个陈阿姨那边,她真能同意?咱们跟她非亲非故的……”

李方旺看着叔叔终于被说动,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叔,咱们先小规模试一下,比如先少量进点她的货试试水。等咱们这边做出点样子了,她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就更愿意长期合作了。”

李方旺心里也清楚,凡事不能说得太满,毕竟是跟一个陌生人谈合作,中间变数还很多。不过,基于他对人性和那个年代商业萌芽的理解,他觉得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大早,李方旺就骑上叔叔那辆二八大杠,再次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他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县一中门口,希望能再次碰到那个卖冰棍的陈阿姨。

然而,当他气喘吁吁地赶到县一中时,却发现原本应该热闹的校门口此刻冷冷清清。高考刚刚结束,学校这两天似乎是放假了,大门紧闭,别说陈阿姨那熟悉的冰棍车了,就连之前树荫下那几个卖瓜子花生的小贩也都不见了踪影。

“扑了个空。”李方旺有些失望,但并不气馁。学校门口没人,那这些流动的小商贩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哪里呢?

他稍一思索,立刻有了方向——县里的大集!

这个年代,县城的大集(或者叫集市)是周边乡镇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换最重要的场所。每逢集日,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涌向这里,买卖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像陈阿姨这样的小贩,在学校放假的时候,去人流量更大的集市出摊,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打定了主意,李方旺立刻调转车头,朝着县里最大、最热闹的那个集市方向骑去。

果然,还没到集市口,远远地就听到了鼎沸的人声。集市设在一片开阔的空地上,一眼望去,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地上铺着各式各样的摊位,卖什么的都有:新鲜的蔬菜瓜果、自家养的鸡鸭、刚打捞上来的河鱼、手工编织的草鞋簸箕、针头线脑、锅碗瓢盆,甚至还有几个偷偷摸摸兜售的确良布头和“电子表”的贩子……空气中弥漫着牲畜的气味、汗水的味道、各种食物的香气以及尘土飞扬的气息,充满了浓浓的乡土生活味。

李方旺推着自行车,在拥挤的人流中艰难地穿行,目光仔细地在各个摊位间搜寻着。

他一边走,一边留意着各色各样的摊点。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勃勃生机,也暗藏着无数潜在的商机。

李方旺的目光扫过一个卖炒货的摊位,摊主正手脚麻利地翻炒着大铁锅里的花生、瓜子,香气四溢,引得不少人驻足购买。

瓜子!

这两个字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李方旺的脑海!

经过那次政治学教授的模拟人生之后,关于这个时代的很多标志性事件,他都记得很清楚。

其中一个就是一个起初并不被看好、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有些“傻气”的炒瓜子个体户!

他清晰地记得,那个靠着炒瓜子、卖瓜子起家的小本生意,硬是凭着一股劲头做大了,不仅自己发了财,还雇佣了不少工人,规模越来越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快速发展和雇工行为,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关于个体经济姓“资”姓“社”的全国性大讨论,惊动了很高层面,最终,这种经营模式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还是得到了来自上方的明确肯定和保护!

“那个炒瓜子的……引发大讨论的个体户……”李方旺在心里默念着,眼神骤然变得无比锐利。

冰棍生意虽然可行,但受季节限制,制作和运输也相对麻烦。而瓜子,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零食,却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它成本低廉、制作相对简单、易于保存和运输,更重要的是,它几乎是全民喜爱的休闲食品,市场需求量极大!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嗑瓜子几乎是人们打发时间、社交聊天的标配!

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把瓜子生意做起来,规模化、品牌化……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恐怕远比卖冰棍要大得多!

最重要的是瓜子制造比起冰棍容易得多!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疯狂滋生的藤蔓,迅速占据了李方旺的思绪。

原本寻找陈阿姨谈冰棍合作的心思,一下子就淡了不少。

当然,冰棍生意也是可以同时做的,但相比之下,瓜子生意似乎更适合现在的条件。

李方旺走走停停,在几个不同的炒货摊前都停了下来,掏出几毛钱,每家都买了一小包瓜子。

他打算把这些不同摊位的瓜子都带回去,让叔叔也尝尝,一起研究研究,看看哪家的口味最好,炒制火候最地道。

除了瓜子,他还留意了一些其他可能存在机会的小商品,比如颜色鲜艳的塑料发卡、城里人时兴的尼龙袜子,心里默默盘算着进货成本和潜在的利润空间。

一个熟悉的身影意外地闯入了他的视线。

是林雨晴!

她正站在一个卖头绳、发卡等小饰品的摊位前,似乎在挑选着什么。而她身边,还站着另一个陌生的年轻女生。

那个女生看起来和林雨晴年纪相仿,穿着一件的确良的碎花衬衫,搭配一条时髦的藏蓝色长裤,脚上蹬着一双干净的白边布鞋。她的皮肤白皙,眉眼清秀,虽然不像林雨晴那样带着一股清冷的气质,但举手投足间也透着一股自信和大方。

两个女生与周围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几乎在李方旺看到林雨晴的瞬间,林雨晴似乎也心有所感般抬起了头,两人的视线在嘈杂的人群中毫无征兆地撞在了一起。

林雨晴显然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李方旺,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明显的惊讶,整个人微微愣了一下,手里拿着的一根红头绳都忘了放下。

她身边那个陌生的女生立刻察觉到了林雨晴的异样反应,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正好看到推着自行车、手里还拎着几包瓜子的李方旺。

女生的眼神里掠过一丝好奇,她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林雨晴,嘴角带着笑意,低声问道:“姐,你认识?”

林雨晴被表妹这么一问,脸颊微微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她还没想好该怎么回应呢,李方旺已经大大方方地推着自行车走了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