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冰棍计划

李方旺回到熟悉的刘庄大队第三生产队,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推开自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婶婶王秀芬正带着三个年幼的堂弟堂妹在院子里乘凉。最小的堂弟已经依偎在姐姐怀里睡着了。

看到李方旺回来,婶婶立刻站了起来,脸上写满了关切,第一时间迎上来问道:“方旺!考完了?考得怎么样?累不累?饿不饿?锅里还给你留着饭呢!”

李方旺看着婶婶鬓边新增的几缕白发和眼角的皱纹,心里一暖,笑着回答:“婶,考完了,感觉挺好的。不累,也不饿。”

“那就好,那就好!”婶婶放下心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考得好就行!你可是咱们家最大的指望!”

“叔呢?”李方旺问道。

“你叔啊,还在队里忙活呢!自从当了队长,搞那个养鸡场,他整天脚不沾地的。”

李方旺点点头,跟婶婶和弟妹们打了声招呼,便朝着队里养鸡场的方向走去。

还没走近,就听到叔叔李志华那洪亮而带着兴奋的声音传来,似乎正在指挥着社员们干活。

这段时间,李方旺为了全身心复习,几乎没怎么关注养鸡场的事情、。

养鸡场设在村子后面的一片空地上,已经初具规模。

几排简易的鸡舍搭建了起来,周围用篱笆围着,里面传来阵阵鸡鸣声。

叔叔李志华正挽着袖子,满头大汗地和几个社员一起加固鸡舍的顶棚,干劲十足的样子,与几个月前判若两人。

看到李方旺来了,李志华放下手里的活计,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大步走过来:“方旺!考完了?怎么样?考得有把握吗?”

李方旺笑着点头:“叔,放心吧,考得挺好,应该没问题。”

“好!好啊!”李志华高兴地拍了拍李方旺的肩膀,声音洪亮,“考得好就行!咱老李家也要出大学生了!光宗耀祖啊!”

寒暄过后,李方旺看着眼前这片初具规模、充满生机的养鸡场,心里也有些好奇。这近一个月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家里的“产业”确实疏于关注了。

他反问道:“叔,我这阵子光顾着复习了,队里这养鸡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听到李方旺问起养鸡场的情况,李志华脸上的笑容更盛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带着成就感的喜悦。他拉着李方旺走到鸡舍旁边,指着里面那些活蹦乱跳、正在争抢食物的鸡群,兴奋地说:

“好!好得很呐!”

他掰着粗糙的手指头,开始给李方旺算账:“按照你之前说的法子,咱们改进了鸡舍,注意通风和保暖,又调整了饲料配方,加了豆饼和青菜叶子,你猜怎么着?”

李志华激动地一拍大腿:“这鸡下蛋就是勤快多了!以前那几只老母鸡,隔三差五才下一个蛋,现在这些新进的鸡苗,养了这一个多月,已经开始零星下蛋了,而且蛋个儿还不小!”

“还有,”他指着旁边正在忙碌的几个社员,“队里响应的人也多着呢!自从上次刘从强那事儿一过,杨主任又定了咱们这是试点,大家伙儿的积极性都上来了!都盼着能靠这养鸡场多挣点钱,改善改善生活。”

“你看,”李志华带着李方旺往前走了几步,指着旁边一小块空地,“咱们按照你说的,专门开辟了一小块地,种上了苜蓿和一些快熟的青菜,专门用来给鸡补充青饲料,这样又能省下一笔买菜的钱。”

他又指了指远处正在修建的一个小土坯房:“那是咱们新建的孵化室和育雏室。前两天刚从县里农技站请了师傅来指导,教咱们怎么用土办法孵小鸡,还有怎么照顾刚出壳的鸡娃子。这样以后咱们就能自己孵化鸡苗了,不用老是花钱去外面买,成本又能降下来一大截!”

李志华越说越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方旺啊,你那个点子真是绝了!现在咱们队里,除了会计刘记富还偶尔嘀咕几句,民兵队长刘铁柱也不怎么吭声了,孙桂芳嫂子更是带着妇女们天天往这儿跑,喂鸡、捡蛋、打扫鸡舍,比干自家活儿还上心呢!”

“前几天,第一批攒下来的鸡蛋,我托人带到镇上的供销社去问了问,人家说只要蛋的品质好,有多少收多少!价钱也公道!”李志华搓着手,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照这个势头下去,等这批鸡都到了产蛋高峰期,咱们队里家家户户年底分红,肯定比以前光挣工分强得多!”

李方旺听着叔叔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养鸡场的进展,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心里也由衷地感到高兴。他当初提出搞养殖,只是想利用先知先觉改善一下自家的生活,却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竟然真的带动了整个生产队,还成了公社的试点。

看到叔叔从第一次模拟人生里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转变成一个充满干劲和自信的生产队长,李方旺心里也是感慨。

高考结束,等待录取通知书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可不能闲着。养鸡场虽然走上了正轨,但要想真正做大做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

李方旺和叔叔李志华一边在养鸡场周围转悠,一边聊着后续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防疫、扩大规模的可能性等等。

聊着聊着,李方旺想起了之前在县城看到的冰棍生意,以及自己当时按捺下去的那个念头。现在高考结束了,养鸡场也初步稳定,或许……是时候了。

永萧的夏天是出了名的酷热难当,毒辣的日头能把土地晒得滚烫,人们在地里干活,或者在家里闷着,都渴望一丝清凉。可是在这个年代的农村,除了井水和树荫,几乎没有任何解暑的手段。偶尔有走街串串巷卖冰棍的小贩,那冰棍也是最简单的糖水冻成,而且价格不菲,对于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绝对是奢侈品,一年也难得吃上一根。

巨大的需求和匮乏的供应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商机!

李方旺停下脚步,看向叔叔李志华,斟酌着开口:“叔,你看咱们队里这养鸡场现在弄得挺好,大家伙儿的积极性也高。我在想……咱们能不能……再琢磨个别的挣钱路子?”

“别的路子?”李志华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小子,刚考完试,脑子就又活络起来了?行啊,你说说看,是啥好路子?”他现在对侄子的眼光是相当信任的。

李方旺便将自己在县城看到的冰棍生意,以及永萧乡夏天酷热、村民们对冷饮的需求情况,详细地跟叔叔分析了一遍。

“叔,你想想,”李方旺越说越兴奋,“咱们这儿夏天多热啊?在地里干一天活,或者在家里闷着,要是能吃上一根冰棍,那得多舒坦?现在镇上偶尔才有卖冰棍的,还贵得要死。要是咱们自己能做冰棍,成本低,卖得便宜点,肯定不愁卖!不光咱们队里的人买,附近几个队的,甚至赶集的时候拉到公社去卖,都能挣钱!”

李志华听着侄子的分析,笑道:“冰棍?那玩意儿谁不爱吃啊!凉飕飕、甜丝丝的,解暑气!”

“说起这冰棍,我倒是知道点门道。做法其实不难,关键就两样东西:冰和模具。原料嘛,最简单的就是糖水,讲究点的加点红豆绿豆啥的。模具好说,找铁匠打几个就行。难就难在这个冰上!”

李志华叹了口气,解释道:“要做冰棍,得用盐冰才行,温度够低,冻得快。可现在是夏天,上哪儿弄冰去?只有县城里那个大冰厂才有冰块卖。可我也打听过了,那冰厂的冰,主要是供给县里副食品商店存货用的,根本不对外零卖。就算想办法弄到一点,这大热天的,从县城运回来,几十里路,不等运到村里,早化成一滩水了!”

李方旺听得有些意外,没想到叔叔对做冰棍的事情了解得这么清楚,连盐冰和冰厂的情况都打听过了。“叔,您怎么对这个也这么了解?”

李志华嘿嘿一笑,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又有些得意:“你上次不是提了一嘴吗?说县城有人卖冰棍。我就留了个心眼,特意找人打听了一下。想着要是能成,咱们队里也能多个挣钱的门路。可惜啊,这冰的问题解决不了,看来是难喽!”

李方旺点点头,叔叔考虑得很周全,运冰确实是最大的难题。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叔,您说的对,困难是不少。不过,方法总比困难多嘛!”

他想起了那个卖冰棍的陈阿姨,那个女儿是县状元、自己却依旧在烈日下辛苦叫卖的朴实妇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叔,我想到一个人,或许能帮上忙。”李方旺说道。

“谁?”李志华好奇地问。

“就是我高考前去县城看考场时,遇到的那个卖冰棍的陈阿姨。”李方旺解释道,“她女儿是去年的县状元。我当时为了买她女儿的复习资料,跟她聊过几句。我感觉她人挺实在的,而且……她肯定有稳定的冰源和制作冰棍的经验。”

“你的意思是……”李志华似乎明白了侄子的想法,但眉头又皱了起来,“方旺,这……能行吗?她一个县城里做小买卖的,跟咱们隔着几十里路呢,你怎么跟她合作?她又不是咱们公社的人,凭啥帮咱们?”

李方旺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叔,咱们得把思路放开一点。合作嘛,不一定非得在一个地方。您想啊,陈阿姨的生意主要在县城,咱们刘庄大队这边,离县城远,她肯定是顾及不到的,对她来说,这就是一片空白市场。”

“咱们可以去跟她谈谈,”李方旺继续分析道,“咱们可以借鉴她的经验,甚至……如果谈得好,可以直接从她那里少量进货,或者请她提供技术指导,帮咱们在村里先把摊子支起来。咱们这里等于给她开辟了一个新的销售点,或者说是技术输出点。作为回报,咱们可以给她一部分利润分成,或者支付一定的技术指导费。这样对她来说,等于是不用增加多少成本,就能多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李方旺那一番关于“空白市场”、“销售点”、“技术输出”、“利润分成”的市场分析,李志华听得连连点头,眼神发亮。

经过这段时间侄子在养鸡场上的“熏陶”,他对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词儿,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他现在多少能明白一些,侄子嘴里的“空白市场”,大概就是指他们刘庄大队以及周边这片儿,夏天想吃冰棍没处买的地方;而“技术输出”,说白了就是学人家陈阿姨做冰棍的手艺或者进货渠道。

虽然还是觉得这些词儿有点绕,但李方旺这么一套一套地分析下来,李志华感觉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