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药临床评价基本特点

中医临床研究需要考虑如何体现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特色,如何反映中医药防治疾病所具有的真正疗效,如何制定可行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措施和策略,以及如何探究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环节与机制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中医临床研究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也是最能体现中医临床研究基本特点之所在。

一、以“辨证论治”为精华

“辨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做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能够带动临床其他领域的进展,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然而,由于证候的判断是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或定性指标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因此证候研究的客观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仍有待于现代生物化学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二、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对个体的影响

中医历来重视人体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疗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临床治疗学等具有多维的性质和丰富的内容。因而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衡量、治疗反应的评价上不应只限于西医发病机制微观指标的改变,更应重视其人体自身整体功能的调节及对于环境(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同时也给现有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强调符合中医特色的科学假说

对于科学假说的提出,以至于理论的产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过在人体上的医疗实践而完成。因此,临床实践在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构建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点与西医学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的过程有着显著差异。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同于实验研究易于控制,因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可能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临床研究和中医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传统研究方法的应用

传统的研究方法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哲学方法,如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调查法、试错法等;另外,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许多传统的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雏形或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中医学独具特色思维模式和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桎梏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已经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着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因而形成了宏观描述较多而精确量化较少、综合推理较多而具体分析较少、直观观察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的特点。将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借鉴进来,合理地继承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发挥中医药学的自身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