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原文】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人身形以应九野[1],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戌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2],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注解】

[1]九野:张介宾注:“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2]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按五行相生规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因此肝(木)的病,不是水不生木,便是火盗木气(子盗母气);肺(金)的病,不是火来乘金,便是水盗金气(子盗母气)。两者均与水火有关,故云。

【评议】

脾旺于四季之末以生四脏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基本坐标。时间和空间可分而不可离,时间依靠空间的天象变化和风向转移来观测,空间又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五行体系中,标示时间的五时与标示空间的五方构成万物归类的基本框架,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依据它们与五时和五方的关系延伸和展现。本节“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正是这一时空模式的体现。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分别为五脏所主。在五脏中只有脾无所主时令,其气旺于四季之末各18日,以养四脏。在十二地支与四季配合中,辰戌丑未四月是脾所主时令。人的身形与“九宫”相应,人的左足应于艮宫(东北方),在节气应于立春,在丑位(12月);左手应于巽宫(东南方),在节气应于立夏,在辰位(3月);右手应于坤宫(西南方),在节气应于立秋,在未位(6月);右足应于乾宫(西北方),在节气应于立冬,在戌位(9月)。在十天干中戊(6月)主长夏湿土,其本气平和,其兼气有温凉寒热,在人与胃相应。己(12月)属土,在五味主咸,其兼味有辛甘酸苦,在人与脾相应。李氏利用五行时空坐标,为我们勾勒了脾胃在五时、五方中的坐标体系,体现了脾胃脏象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示我们在辨析病机、立方遣药时应该联系季节、地域的因素加以考察和处理。这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整体系统思想的体现。

脾旺于四季之末以生四脏的临床意义是,治疗四脏(肝心肺肾)之病当以养脾胃之气,脾胃之气旺则四脏化源不竭,张介宾所谓治脾胃可以安五脏。《景岳全书·脾胃》:“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临床上慢性咳喘病稳定期,用健脾胃法,一以培土以生金,一以健脾胃以防痰湿内生;肾病患者,崇土以胜湿;肝病患者,仲景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大法;心病者用健脾胃法以防止痰浊内生,阻滞络脉等。皆是治脾胃安五脏的最好例证。

【医案选录】

一、补脾化痰祛风治哮喘案

曾经治疗一个小儿哮喘,每逢秋冬天气变化,先感冒后发哮喘,必以住院挂盐水才能控制,苦不堪言,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后采用“缓则治其本”的方法,每逢冬令,以中医膏方调治,用健脾胃、化痰湿,佐以祛风法组方,健脾胃目的是补肺气,即中医所说的“培土生金”;另外,通过健脾胃可以防止痰湿内生,祛风方药有抗过敏的作用。每年服一料,连续3年。体质明显改善,感冒偶发,哮喘控制未再发作。哮喘的治疗,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发作期的治疗以平喘止咳化痰为主,旨在迅速控制其发作;缓解期重在补气健脾、益肾固本,旨在防止其再发作。

二、实脾胃治肝病案

曾治一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胀大,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小便少,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治用黄芪、党参、白术、猪茯苓、薏苡仁、汉防己、泽泻、桂枝、商陆根、葫芦壳等,其中白术重用30~60g。经过2个月左右治腹水控制,证情明显改善,肝功能化验基本正常。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临床上肝病可以影响及脾,脾病也可以波及于肝。治疗肝病不可忘记治脾胃。中医经典文献上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记载,健脾胃可以治肝病,也可以防止肝病影响到脾胃。(王庆其.杏林散叶——王庆其医话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