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之脾胃虚论

【原文】

脾胃之虚,怠惰[1]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2]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3]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4]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 人参(去芦) 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 甘草(炙)已上各一两 白芍药 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羌活 独活 已上各五钱 橘皮(不去瓤)四钱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泽泻(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术 已上各三钱 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服药后,如小便罢[5]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也,慎不可淡食[6]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小役[7]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少觉强壮,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注解】

[1]怠惰:疲乏懒动。

[2]燥令:秋季时令,气候干燥叫燥令。

[3]洒淅:怕冷战栗状。

[4]面色恶:面色不好看。

[5]小便罢:小便解完了。

[6]淡食:缺乏营养的食物。

[7]小役:轻微的体力活动。

【评议】

升阳益胃汤的组方意义

升阳益胃汤主治肺之脾胃虚证。所谓肺之脾胃虚证即素体“脾胃之虚”,“兼见肺病”。脾胃气虚,表现为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又值秋燥时令,初秋时长夏余湿未尽,症见“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等。秋令阳气潜降不伸,脾虚之体肺卫容易感染寒邪,多见肺病,出现“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方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炙)补益脾胃,治其本;半夏、茯苓、泽泻、橘皮、黄连,清化湿热,乃结合时令特点用药;柴胡、防风、羌活升发阳气,疏解表寒;独活、白芍药缓解“体重节痛”。

升阳益胃汤的组方提示我们,临床的关键是识病和遣药两端,而识病、遣药的原则是一要识体质,二要辨时令。脾胃虚弱是百病之根源,时令气候可以演绎季节性的多发病。立方遣药应该标本兼顾,方能取效十全。

【医案选录】

患某,女,46岁。9个月前开始腹部、手脚发烫,关节痛不能忍,夜不能寐,夜重昼减。西医诊断:血管炎。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效差。刻诊:气短乏力,纳差,苔厚腻。处方:党参9g,炒白术15g,生黄芪20g,黄连6g,清半夏15g,生甘草15g,茯苓15g,泽泻15g,防风9g,羌活15g,独活15g,柴胡9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早晚各1次。服6剂,热除疼止,激素撤掉。

按语:

本案患者四肢末梢、腹部发烫,关节痛,气短乏力,苔厚腻,这类患者在发热的同时,脾虚之象已进一步显露出来,有不思饮食,气短乏力等外显症状,中焦郁热,故苔厚腻。以升阳益胃汤升举其阳,补益其胃,升阳除热,升补相宜。[王涵,周强,顾成娟,等.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43-74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