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如饰演的女配角叶芳,和她自身的性格差异比较大,对她这个新手演员来说,表演难度比较高。
不过,有赵风华为她梳理人物特质,又有表演老师贴身指导,她的表现,也算达到了及格水平。
但是,及格对这部戏来说,不太够。
原版《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女配角,是姜黎黎演的,她靠这部戏获得了百花奖的最佳女配角。
现在换成殷婷如饰演,赵风华对她的期待,至少不能比原版的姜黎黎差吧。
姜黎黎比殷婷如大两岁,她出演原版《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时候,是28岁,已经在长影厂工作了七八年,拍摄了多部电影,表演经验已经比较足,所以很好地演绎出了角色身上的特质,打动了观众。
百花奖的各个奖项,是观众投票选出的,想要得奖,首先得打动观众。
殷婷如的表演经验不如姜黎黎,不过表演天赋却不差,领会角色特质的速度比赵风华还要快一点。
她饰演的女司机叶芳,能够和车队的男司机们打成一片,原版影片中是抽烟喝酒样样精通,表现得比爷们儿还爷们儿,姜黎黎正是演出了角色身上这股劲儿,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殷婷如是学音乐的,虽然不是按照专业歌手的路子培养的,只是要做中小学的音乐老师,但是抽烟喝酒肯定也都是禁忌。
她本人倒是愿意为了拍戏,学习抽烟喝酒,赵风华却不想让她这样做。
所以他在剧本中,对女配角叶芳的设定,减少了原版的男性化作风,增加了一些文艺气质,把这个角色描述成工作中是不输男人的半边天,生活中喜欢唱歌爱美的文艺女青年。
正是因为喜欢文艺,才会被男主角刘思佳身上的不同于其他男司机的忧郁气质吸引,深深地爱着他。
原版《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刘思佳被刻画成一个胸有沟壑却苦无知音的人,工作中虽然因为为人仗义业务能力强受到同事的拥戴,生活中也有叶芳的爱慕,却因为内心理想不被理解而陷入苦闷的情绪之中。
这是这个时代男青年的通病之一。
这个时代的男青年,都是经历了嗡嗡嗡时期的压抑,迫切需要一个内心情感的宣泄出口,但是因为社会风气仍然保守,找不到这个宣泄的出口,内心澎湃的情感,仍然只能压抑起来。
所以这个时代,以小说、诗歌、电影为代表的文艺活动,才会这么受人追捧。
小说作家和诗人,都能成为万人敬仰的文化偶像。
电影更是以10亿人口创下每年300多亿的观影人次,平均每人每年要看30次电影。
要知道,四十年后华国电影市场最鼎盛的时期,创造了年度票房将近650亿的新纪录,人均观影次数才不过6次而已。
这个时代青年人的苦闷,不是房子车子票子彩礼,而是精神世界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男主角刘思佳这个角色,如果放在四十年后,堪称人生赢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爱他的漂亮女孩!
所以,四十年后的年轻人,会理解不了刘思佳的苦闷。
不过在1980年,刘思佳的困境,很有代表性。
这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能够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的根本原因。
原版《赤橙黄绿青蓝紫》,有一点让赵风华如鲠在喉的违和之处,就是男主角的选角。
张甲田的演技没的说,但是形象属实是差了一点。
人是视觉动物。
颜值党更是电影观众的主流。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能够影史留名的演员,没有形象差的。
就算是以演喜剧著称的卓别林、周星池,真实相貌也很过硬。
80年代的华国电影圈,能够成名成腕的女演员,没有一个是形象不过关的——龚雪、刘小庆、陈冲、潘虹,以及张瑜、殷婷如、方舒、巩利,无一不是符合华国审美的美人儿。
对男演员的形象要求没有女演员高,不过像郭凯敏、唐国墙、朱时茂那样成名的男演员,肯定也都沾了颜值的光。
张甲田的演技不比郭凯敏、唐国墙差,为什么名气和他们差那么多,主要是受外形的拖累。
说句不好听的话,像张甲田这种形象的人,感觉生活苦闷,顶多算是丑人多作怪。
像郭凯敏、唐国墙、朱时茂这种形象的人,浓眉大眼,相貌堂堂,演绎生活苦闷,才能令人信服。
当然,像赵风华这样过于俊美的人,演绎生活苦闷,就更能引起女观众的怜惜了。
这就是赵风华饰演的刘思佳,比原版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不论是现在,还是四十年后,观众都更喜欢看俊男靓女在谈情说爱。
所以《庐山恋》上映的时候,才能那么火爆;《牧马人》上映的时候,才会引发热议。
谁愿意看方舒、姜黎黎那样的美女,和张甲田那样鼓着两个大腮帮子的男的,谈情说爱,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啊。
原版《赤橙黄绿青蓝紫》在四十年后的短视频时代,之所以没能像《牧马人》那样出圈,除了缺少一句鬼畜台词,张甲田这个男主角的形象,绝对是拖后腿的原因之一。
现在男主角换成了赵风华,《赤橙黄绿青蓝紫》也会和重生回来的赵风华一样,迎来全新的命运走向。
《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原著小说,属于改革文学,但是改编成的电影,走的却不是严肃路数,在赵风华的定义中,它应该属于青春电影。
三位主演,赵风华、龚雪、殷婷如,都正值青春年华,尤其是赵风华饰演的男主角,给这部影片增加了许多青春色彩。
哪怕是在拍女主角解净,和男主角刘思佳,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大义凛然地驾驶装有危险品的着火车辆抢险救险的戏份的时候,龚雪和赵风华的形象,也冲淡了许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多了几分青春活力。
这样的演绎其实偏离了导演黄蜀芹的创作意图,让她感觉有点别扭。
但是受限于胶片数量的不足,无法反复NG,让龚雪和赵风华的表演达到黄蜀芹的标准为止,只能这样通过。
以赵风华拥有的40年超前认知的眼光看来,原版《赤橙黄绿青蓝紫》之所以在80年代初期这个华国电影佳作不断的时期,没能出挑出头,沦为泯然众人的平庸一员,根本原因在于娱乐性不够。
电影虽然承担着宣传意@识形@态的职责,但是想要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光靠宣教可不行,必须要有充足的娱乐性,提起观众的观影兴趣。
娱乐性不足,其实一直是华国电影的顽疾,华国电影在90年代因为跟不上时代需求而沦陷低谷,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80年代上半叶华国电影的短暂辉煌,其实是因为群众的娱乐生活匮乏,除了看电影没有其他更好的娱乐活动选择。
等到电视产业兴起,以及舞厅、卡拉OK等娱乐形式推广蔓延开,华国电影娱乐性不足的问题就将凸显出来,无法再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只能迎接向低谷跌落的命运。
港岛电影之所以能在70、80,以及90年代上半叶,成为华语电影的代表,获得东方好莱坞称号,根本就在于对娱乐性的不断开拓和创新上。
观众喜欢看港岛电影,才是港岛电影能在宝岛、东南亚,乃至南韩、倭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华国电影在90年代跌落低谷,和港岛电影以盗版录像带的形式进入内地,也有直接的关系。
赵风华上辈子作为华国电影的从业者,到了90年代的时候,都觉得华国电影无可看之处,也和普通观众一样倒向盗版港岛电影。
现在他回到了四十多年前,获得深度参与电影制作的机会,自然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地,影响这部电影的制作走向,向着自己在40多年超前认知的判断中,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
所以,赵风华在抄写《赤橙黄绿青蓝紫》小说文本,和改编剧本的时候,都没有采取一字不动照搬原版的形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私活,给小说增添了可看性,给剧本增加了娱乐性。
现在他亲自担当男主角,自然更要把影片的风格,往娱乐性方面延展。
这个目的不能向导演黄蜀芹明说,因为她作为第四代导演,虽然这才是她的第一部独立执导作品,却已经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执导风格,不是赵风华这个小年轻几句话就能推翻的。
这也是赵风华从回到这个时代开始,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做导演的根本原因。
只有自己做了导演,才能真正掌控一部电影的风格走向,按照自己对能够获得观众喜爱与支持的好电影的理解,拍出符合观众口味的的好电影。
赵风华不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改变华国电影的命运。
但是,既然上天让他回到了这个时代,他想试一试。
哪怕有点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