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炳勤周围血管病治验:介入与中医并进
- 刘文导 刘明主编
- 1917字
- 2025-02-17 20:27:38
第四章 变应性血管炎经验总结
变应性血管炎又称过敏性血管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以青年女性多见。属于中医学“血痹”“瓜藤缠”“湿毒流注”等病范畴。症见下肢红斑、水疱、皮损、溃烂等呈多形性,伴瘙痒、疼痛等。若累及其他脏器可见腹痛、高热、颜面肿胀等。西医学认为其可能为细菌、病毒、异性蛋白或化学品因素增加了机体的致敏性,从而机体产生抗体,导致Ⅲ型变态反应的出现,使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内皮上,最终导致皮损的形成[1]。
蔡炳勤教授认为本病可从“毒瘀”论证,源于《黄帝内经》之“毒邪”理论,将毒泛指为剧烈的致病因素,并提出“毒气”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苛毒”犹言毒之甚者。《灵枢·寒热》言:“寒热瘰疬在于颈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认为“毒”是一类不同于六淫之邪、较为抽象的致病因素。《诸病源候论》中更是详细论述“毒邪”,将其记录为风毒、寒毒、热毒、湿毒、痰毒、恶毒、箭毒、酒毒、药毒、食毒等26种名称。
蔡教授认为“毒”多为六淫之疠气,与内伤之痰、湿、瘀、浊夹杂,或受虫兽药食之害,郁久而生,病势缠绵,难以速解,如《金匮要略》言:“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其留滞于血脉经络中,即成“血毒”,瘀阻脉络,凝滞不通,则生“瘀”,同时可与热、风、燥、湿、寒、火等兼夹,侵犯人体,并在人体正气亏虚之时发生。中医学认为免疫功能低下,属于“正气不足”,外邪诱发导致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侵犯脏腑、经络、筋脉、皮骨,而见腹痛、红斑、水疱、高热、溃破、渗出等不同的表现,可谓“诸病暴烈,竟相染易,诸邪迁延,蕴积不解,皆属于毒也”。故而,蔡教授认为变应性血管炎的病机为正虚为本,毒瘀阻络。
蔡教授从名医祝谌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经验方“过敏煎”中受到启发,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创出经验方五草汤(仙鹤草、紫草、茜草、豨莶草、旱莲草)以论治本病。祝谌予“过敏煎”中包含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五味药,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收者顾其本,散者祛其邪,以治过敏性疾病,而对血热所致的过敏性紫癜,他常加仙鹤草、紫草、茜草、桔梗、蝉蜕等药物组成清热凉血、祛风通络之剂以调之。现代研究发现仙鹤草中含仙鹤草素,有抗炎、镇痛、“类固醇激素”样作用,被誉为中药的“免疫抑制剂”。旱莲草含多种生物碱,能增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茜草根含多种羟基蒽醌衍生物,可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有抗炎作用。紫草根含紫草素,可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豨莶草含豨莶苷元等生物碱,有抗炎、镇痛之效。五草合用,可有效抗炎、镇痛、提高免疫之效[2]。中医学认为仙鹤草、紫草、茜草可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旱莲草养阴和营,豨莶草祛湿解毒,可谓扶正祛邪,攻毒祛瘀。
在使用五草汤之时,仍需分期分级,辨证论治,急性期见红斑紫癜、丘疹、水疱、破溃糜烂、渗液、疼痛、发热等症,呈血热毒盛、湿热下注表现时,可配伍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四妙散加减以凉血祛毒、利湿攻邪。慢性期见局部症状稳定,未见新生水疱、红斑,疲倦、乏力者,可以益气扶正、和营解毒为法,配伍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同时可配伍局部药物熏洗外治,常用凉血解毒类中药如紫草、苦参、黄柏、马齿苋、大黄等,或消炎油纱外敷、三黄洗剂外用,以促进局部皮损愈合。
在总结“毒瘀证”理论的基础上,还可将五草汤拓展应用于克罗恩病、反复口腔溃疡、雷诺综合征、免疫性因素导致反复血栓形成等疑难病,其本为正气不足,免疫低下,标为邪毒入侵,瘀血阻络,正是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讲究证为本,辨治可以“异病同治”,辨证为毒瘀证,都可用五草汤加减。如克罗恩病便血,属于脾虚肠热者,可以五草汤配伍槐花散,加凉血清肠热之羊蹄草;口腔溃疡,可以五草汤配伍甘草泻心汤等。
综上所述,“因虚致瘀”是血管病发生的根本病机,蔡炳勤教授从虚出发,补虚立法,以瘀为实,扶正祛邪,兼顾变证,从“虚、痰、湿、热、瘀、毒”等多角度辨证用药,正邪理论与六气辨证相结合,自成体系。同时还擅用对药,疗效确切,如桂枝、细辛温阳通络,姜黄、海桐皮温经止痛,当归、川芎活血通经,川乌、防己利水消肿,泽泻、泽兰活血利湿,茜草、紫草凉血解毒,徐长卿、白鲜皮疏风止痒,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黄柏、虎杖清热利湿等。
参考文献
[1]张幼雯,宋奎全,王玉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1,10,27(5):792-796.
[2]王建春,林鸿国.蔡炳勤教授分期辨治变应性血管炎经验[J].新中医,2011,12,43(12):159-160.
(王建春 林鸿国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