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生成
- 汤洁 李佩
- 5807字
- 2025-02-20 23:53:09
第三节 构建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
要想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应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否则的话,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我们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需要的深入调研,切实把握社会对表演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实际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根据本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实训条件、生源素质等,要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后,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机制,通过随时收集实施情况、分析反馈信息等手段,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作出及时修改与调整,达到使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的地步。下面以焦作师专音乐学院表演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当前的实际,设置构建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方案。
一、确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网络调查,走访一些文工团、社区、群众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演出团体,音乐表演专业进行了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很多专业表演团体(歌舞团),承担着为广大群众演出高艺术水准的任务。这些专业文艺团体的一线演出队伍大多都存在青黄不接、缺少后备人才的问题。受过高校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表演基本功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受专业文艺团体的青睐。专业文艺团体通过引进高职学生这种渠道来解决表演后备人才的需求量在进一步扩大。
一是适应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众多的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重视职工的文化精神生活,甚至将之作为单位员工的凝聚力而受到重视。这些需求都为能歌善舞、能说会演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拓了就业的平台。
二是适应基层小学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基层小学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文化艺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不但符合国家的基础教育方针,也满足了广大学生家长对基础教育的期望。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一部分毕业生目前已走向基层小学音乐教师工作岗位,而且,由于他们的艺术创新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强,深受基层小学师生的欢迎。
三是适应华夏文明、传统文化等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的需要。面向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区域传统艺术传承者与保护工作者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四是适应部队文工团演员的需求。通过调查,市场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音乐表演专业的设置合理,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经过调研,学校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焦作师专音乐表演专业的师资、实训条件、教学水平、生源素质等,确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音乐表演工作者。
根据市场调研,市场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第一,面向专业舞台,致力于培养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剧表演、舞美设计等的专业表演人才。第二,面向文化市场,致力于培养企事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市场需求的文化管理、组织、创作与服务人才。第三,面向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致力于培养区域传统艺术传承者与保护工作者。
图2-1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框架图
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根据音乐表演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焦作师专音乐表演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艺双馨、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在各级各类艺术演出团体、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基层文化馆站及社会文化培训机构,从事音乐表演、文艺活动组织与策划、艺术辅导与社会培训、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见图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同时包括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对目标定位的适应程度。只有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就业岗位上出色发挥。只有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围绕目标定位来展开。
二、构建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四个方面:基本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而要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这些能力要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做支撑。由此,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方案。
“一根主线”:即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个强调”:即强调职业性和特色性。
“三个突破”:即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的教学观。
“四个加强”:即加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科学性:课程设计是经过市场调查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是经过论证和考察过的,不是盲目随意构建的。合理性:具体指课程的比例合理、课程的安排合理、课时分配合理等,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层次性:课程的设计要有梯度,在安排上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各学科各自为政。创新性:是指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要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有开放的、可选择的课程”。实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坚持开放性原则的一种有益尝试。由此,我们采取了模块组合法构建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所谓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将相关知识与能力,按照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编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相对独立的模块。这种模块式的课程结构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并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同时,由于其开放性强,便于组合,可以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使教学要求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更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千变万化的竞争。
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相对独立,同时又与其他模块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整个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模块均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技能实践都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完善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开设了地方特色课程。由此,成功构建出一个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素质教育、职业道德贯穿教学全过程,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2)
图2-2 音乐表演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图
我们用粗线条勾画了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图,从这个框架图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其起点都是从职业岗位开始沿着一条线展开:市场—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实践—职业资格证书—实习,最终把学生推向市场。显而易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能力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能力的开发又是在职业岗位的定位上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把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其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基本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结构也构成了四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社会能力拓展模块,形成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宗旨的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分析
(一)构建具有焦作师专学科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依靠综合大学多元化知识优势,建立覆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模块,打破以往表演人才文化培养较为单一的模式,培养出高层次、多元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构建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必须要考虑表演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多家单位表演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几乎所有的表演行业都希望高校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所有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1/2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计算机知识能力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60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他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现在社会,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体系,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经常会变更就业岗位。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心理健康、职业发展规划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教育将十分必要。由此,我们构建了通识教育模块课程体系框架:
表2-1 通识教育模块开设课程一览表
(二)构建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模块
根据音乐表演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专业以音乐审美为统领、艺术实践为手段、舞台表演为目的,建立了能够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模块,打破以往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师范化”的模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突出职业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满足表演行业发展对表演专业特殊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加强专业技能课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具有完整的表演学科知识结构,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立足表演、拓宽专业领域的能力,又具有较广的就业选择范围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表演人才的地方高校,焦作师专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建了地方特色专业课程,如:《传统戏曲——怀梆演唱》《朱载堉密率方法数据探微》等地方特色课程。
表2-2 专业课程模块开设课程一览表
(三)构建“实践为重”的实践课程模块
秉承学校“教学至上、实践为重”的教学理念,根据音乐表演专业“围绕舞台、造就人才”的专业特色,我们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了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体系将会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课程模块教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突出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加大了实践课程模块的课程开发力度,增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训练。
表2-3 实践能力模块开设课程一览表
(四)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社会能力拓展模块
构建“能力核心”的社会能力拓展模块,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设置的课程模块。该模块把“校企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对社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开发,主要是贯彻高职教育的“多证书”制度,使学生进入社会有一个认可的尺度和依据。此类课程的开设可根据课程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表演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学生个人兴趣进行设计,可采用选修课的方式供学生选择,也可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在不可能将所有相关知识都开成一门课程的情况下,形成系列讲座。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职能结构,同时又考虑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表演市场变化的需要,更能体现出音乐表演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表2-4 社会能力拓展模块开设课程一览表
由此,我们就勾画出一个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表2-5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一栏表
续 表
四、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焦作师专音乐表演专业为了使构建的课程体系能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步,具有生命活力,建立了适合本专业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公正透明、便于运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通过随时收集实施情况、分析反馈信息等手段,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作出及时修改与调整,达到使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的地步。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
音乐表演专业建立了“五层五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五层”:五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即学校教务处(校督导组)、学院、教研室、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五点”: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监控点,即教学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管理和社会实习五个重点环节的监控。根据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有关教学管理精神和要求,及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课程(教学)评价制度健全
第一,建立与教学质量相关的考核评价、奖励和约束制度。第二,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等。第三,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开通学生网上评教系统,提高了教学质量监控效率。第四,建立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教学评价机制。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重视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推出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但强调精品课程的实施不是靠一两个名师或专业带头人,而是需要一个师资团队协作完成。在这个团队里,更重要的是这个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整体素质如何等。所以,当我们把具有高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推出的时候,我们能否推出能实施这个课程体系的师资团队。因此,在构建高校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师资团队的建设。通过师资团队的建设,能有效地推动课程体系的实施,进而有效地推动高等院校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高等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向更深的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