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生成
- 汤洁 李佩
- 3947字
- 2025-02-20 23:53:09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当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面临的形势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转型发展的十四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综合改革、省级统筹、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等实施策略。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第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所有地方本科高校都有转型发展的任务,而阶段性任务是重点选择部分高校。第二,转型是向“应用型”转型。地方高校走应用型转型发展之路,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结构深层次调整进程的开端,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怎样的改革与实践,才能为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实践,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对方案作出及时调整,达到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的目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凸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各地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使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产生错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鼓励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十三五”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结构、教育市场和教育体制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十三五”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十三五”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推动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中国高等教育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从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将以就业为导向,即“学中做、做中学”,中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
河南省教育厅訾新建副厅长在2016年9月29日的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座谈会上讲道:“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从促进学生就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宏观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就地方高校来讲,持续就业率低既有扩招的缘故,更有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陈旧带来的后果。在当前全国实施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巨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推动地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三者之间既不是层次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办学水平的关系,而是不同类型的关系。对一种教育类型的界定,以及与其他教育类型区别的依据,是这种教育类型的功能和属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这种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实施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和高深专业的课程计划,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其趋向性为教育属性;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实施面向技术性、职业性的课程计划,培养技术型、操作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其趋向性为职业属性。因此,两者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有一套较为成功的教学、管理、运行、评价机制。音乐表演专业的开设在专业艺术(音乐)院校是由来已久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国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音乐专业主要是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主,90年代以后,高校扩招,催生了各类高校开设艺术专业,使得各种艺术专业在各类高校应运而生,其中令人欣喜的就是音乐表演专业进入了高等院校。由于音乐表演专业是高校中新兴的专业,没有前车之鉴,使得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体系的开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无论是对社会需求的调研,还是对课程结构的论证,都缺乏规范的程序要求,以致出现音乐表演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和音乐教育专业几乎没有区别,造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表演行业职业岗位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教学工作改革实践迫在眉睫。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对明星市场效应的盲目炒作,极大地诱惑着年轻人,很多考生把艺考作为成名的捷径而盲目地报考艺术专业,从而导致艺术院校大幅度扩招。目前扩招弊端已显现,2014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最近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中,音乐表演、播音主持等艺术学科成为重灾区。就音乐表演专业来讲,就业率低既是盲目扩招的缘故,也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陈旧导致的。如今,高等音乐教育正面临着四重危机:精英教育模式遭遇大众教育阶段的危机;前现代教育方式遭遇后现代社会形态的危机;教学专业固化取向遭遇互联网时代即时变化社会结构的危机;计划性培养人才遭遇市场选择的危机。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音乐表演专业的教育理念必须做出调整。
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改革与实践,为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
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为四个方面:第一,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研究实践;第二,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转移的教学模式研究实践;第三,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第四,社会评价机制参与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高校教育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然而,高校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属性,构建符合其专业特点的办学模式。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状,第一,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目标定位不准确。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文化,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因此,“地方性”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不是追求“高”,而要追求“准”,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合理高效地运用教学资源。第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当前河南省一些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定位,仍然存在照搬专业院校模式的倾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大多是根据音乐专业院校进行设置,未能有效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全面规划。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既达不到专业院校的专业水准,又难以适应基层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因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多方面原因,不是被行业所拒绝,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是在走上工作岗位相当长时间内,既不能直接从事专业舞台表演的工作,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造成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其根源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第三,专业特色不鲜明。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的发展趋势。每所高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特色越鲜明,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越强。地方高校相对来说基础较差、人才相对匮乏,要想在竞争中站稳立足之地,必须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方针,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不盲目求大求全,要创建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