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枣矿集团深入推进煤炭产销协同的背景

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形势骤变,结束了“黄金十年”,并呈现明显持续恶化态势,供大于求的矛盾呈刚性常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从2011年11月份的853元/吨跌至2015年5月20日的414元/吨,下滑了51.47%),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持续下降、亏损面扩大,行业投资、用工增长乏力,整个煤炭产业处于“隆冬季”。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宏观形势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由旺转淡。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等因素影响,电力、钢铁、水泥、化肥等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速均开始放慢,对拉低煤炭需求起了主要作用。二是资源环境问题凸显,对煤炭需求形成一定制约。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煤炭减量替代”等政策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也对煤炭需求增长形成了一定制约。三是产能过剩、进口增加,煤炭供给呈现宽松局面。产业景气时期蜂拥投资所形成的巨大产能,加之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矿兼并重组后大型现代化矿井的投产,使得国内煤炭企业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政策调整、价格差异及结构性需求等原因,导致煤炭净进口连年递增,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多年来,枣矿集团的煤炭主业以1#、2#、3#精煤为主要产品,在煤炭“黄金十年”,只要生产出来,都能及时外销。2012年下半年以来,在全国煤炭行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枣矿集团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在企业内部,一是随着生产矿井开采年限的延长和开采深度的延伸,优质低硫资源越来越少,造成原煤、精煤硫分升高,大部分生产矿井低硫的3上煤储量较少,但市场对硫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煤层的开采,既不能过度提高3上煤的开采比例,更要保住市场,使得协调沟通难度加大,库存积压。若为确保少数低硫电厂需求,优质煤当电煤卖,不利于矿井的长期稳定发展。二是在销售方面,市场开发困难,主要销售低灰、低硫的精煤品种,品种单一,生产与销售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矿井的正常生产。三是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工作现状来看,虽然各自形成了较好的系统性,但从相互衔接的部位分析,仍存在不协调性。生产矿井只注重生产,缺乏对市场、对用户需求的了解,难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销售部门只注重市场,关注矿井实际生产情况不够。二者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销售不畅,效益不佳。

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下行、企业效益低位运行的巨大压力,枣矿集团认识到,要想生存必须积极顺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着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坚持“采场服务市场、市场指导现场、现场立足采场”,打造“以产促销、以销带产、产销联动”的深度协同新模式,推动产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企业由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必须立足现有资源赋存条件,围绕客户需求去组织生产和销售,将“生产—运营—销售”纳入市场轨道,以效益确定市场,以市场调整销售,以销售调整产量,以质量促进销售;必须以销售为龙头,以生产为核心,建立协同机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实现以销售保生产、以生产促销售,使生产与销售协同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以产促销、以销带产、产销联动”,枣矿集团提出了“煤炭产销深度协同”战略。目的是围绕“效益当先,推进煤炭经营”理念,坚持经营性生产与效益性营销相结合,科学把握采场与市场的结合点、产量与质量的平衡点,积极构建采场、市场、现场有效对接机制,立足采场,对接市场,使生产与销售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发挥协同效应,推动企业由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由生产煤炭向经营煤炭转变,扩大有效供给,实现客户满意度最大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