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方法与实践
- 李瑞敏
- 1356字
- 2025-02-23 22:17:31
第3章 潮汐车道
3.1 潮汐车道的发展
作为可变车道的一种方式,潮汐车道是指在不同时间段内变换某些车道上的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的一种交通组织方式。潮汐车道被认为是提高现有道路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工作原理是调整现有道路上不同方向车道的数量以求最大化满足交通需求,特别是在某方向车辆较多,而相反方向车辆较少时。潮汐车道的实施能够降低对新建道路的需求,并且在车流量极不平衡的条件下(如日常通勤高峰时期、重大活动的前后、紧急疏散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早在1928年,美国洛杉矶出现了第一条潮汐车道。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的潮汐车道因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而广泛使用。7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的潮汐车道逐渐运用于高速公路、桥梁与隧道,并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应用较为广泛。70年代至80年代间,部分地区开始为高速公路的大载客量汽车和城市公共汽车专门开辟潮汐车道。
美国马萨诸塞州修建了一条连接昆西与波士顿的快速路,潮汐路段共6mile长,专门为多座载客汽车(HOV)开通潮汐车道。该车道基于反向流设计,在上午和下午拥堵时段,将次向车道转换为主向车道。HOV车道用一条长6mile的“可活动墙”隔开,该墙通过铰链将混凝土护栏连缀起来,每天两次变换位置。营建可移动护栏系统大约花费1030万美元;每辆护栏移动车花费65万美元。在上午高峰时期(6:00—10:00am),该路段北侧开通5条车道(其中包括1条HOV车道),南侧开通3条车道;下午高峰时期(15:00—19:00pm)正好相反,南侧开通5条、北侧开通3条车道。马萨诸塞州交通部门在1995年开通这条HOV车道,要求必须载客两人以上的汽车方可使用。同时该车道融入了诸如监控、信息集中化等交通管理系统,并整合计算机技术,使得该路段的使用更为高效。
在国内,上海市外环隧道最先设置了潮汐车道。深圳的梅林关也对潮汐车道的应用进行了实地试验,在早高峰时段梅观路出关方向的快车道上,由西向东增加为3个车道,反方向减少为1个车道,以此缓解早高峰时的进关车流量压力。此外,大连、广州、杭州等城市也在尝试或试验潮汐车道。2013年9月12日,北京第一条潮汐车道——朝阳路(京广桥至慈云寺桥)开通试运行,晚高峰17时至20时,主路进城方向的一条社会车道改为机动车使用。2014年9月29日,第二条潮汐车道——海淀紫竹院路正式启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潮汐车道是应对潮汐交通流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实施中需要增加相应的投资,同时在规划、设计、实施等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考虑。
在空间上,实施潮汐车道的路段及前后路段可以视为如下几个部分:①预告路段:在该路段告知驾驶人前方有潮汐车道,包括多少条车道及哪几条车道;②决策路段:在该路段驾驶人必须决定是驶入潮汐车道还是离开潮汐车道,该路段通常被视为是最为危险的,因为该路段有大量的分流、合流行为;③潮汐车道段:在该路段各方向车辆在相应车道内行驶;④转换路段:从潮汐车道转换为正常车道,类似于②决策路段,该路段需要恰当的设计;⑤正常路段:车辆驶离潮汐车道段恢复至正常行驶路段。
在时间方面,潮汐车道的一个特点就是时变的,但是根据应用情况的不同,其时间变化的频度亦有所差异,例如有的潮汐车道一天使用4个小时,早上2个小时用于一个方向,晚上2个小时用于另一个方向;或者是一天变换一次,中午前一个方向,中午后一个方向。当然,用于应急撤离或者施工的潮汐车道的持续时间可能是数日甚至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