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庄园丰收

“秦管事,今年的收成可真是好啊!”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笑呵呵地说道。

岳小溪脚步不停,笑着应道:“托姑娘的福,明年一定会更好。”

走进粮仓,扑面而来的麦香让沈书瑾和喜安不由得深吸一口气。阳光从高处的窗棂斜射进来,空气中飘荡着细小的尘埃。

一排排整齐的麦仓里,堆满了今年新收的小麦,颗颗饱满圆润,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麦粒堆积如山,几乎要触及屋顶。

喜安搓了搓手,激动的声音都有些发颤:“这得有两万石了吧?”他的目光在粮仓内来回扫视,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总督府丢失的两万石粮种若能补上,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原本悬着的心总算有了着落。

岳小溪轻轻拂去衣袖上沾染的麦屑,笑着点头:“正好两万石,今年收成特别好,每亩地都收了六石左右。”

“六石?”沈书瑾惊讶地看向岳小溪,眉头微微挑起。他在心中快速计算着,这个产量已经超出了寻常地区不少。

岳小溪的脸上带着几分自豪:“是啊,这还是因为咱们庄子的地肥,其他村子也就五石出头。”

“五石已经很不错了。”喜安连忙插话,脸上堆满笑容,“北方地区能有这产量,实属难得。”

岳小溪笑而不语,想起姑娘当初还嫌这产量低,说要培育更好的品种。不过这话可不能对外说,他默默地将这个念头压在心底。

阳光渐渐西斜,粮仓里的搬运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汗水顺着工人们的脸颊滑落,但没有人喊苦喊累。

“大公子,咱们得抓紧时间。”喜安看了看天色,有些焦急地说道,“早点送到渭北,主子也好早点放心。”

沈书瑾点头应允,随即开始安排人手装车。

看着一袋袋粮食被稳稳当当地搬上马车,喜安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不时查看着装车的情况,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岳小溪却是一脸心疼地看着渐渐空荡的粮仓。这可都是庄子里的心血啊。他忍不住问道:“运送的人手都安排好了吧?这次可千万不能再出差错。”

“放心,”喜安拍着胸脯保证,“柳指挥使会亲自押送,还有玉羽卫护送。到了渭北,总督府的人也会来接应。”

话音刚落,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就出现在庄子外。阳光下,他们的刀剑寒光闪闪,铠甲发出沉闷的金属碰撞声。

岳小溪仔细打量了一番,见这些士兵个个精神抖擞,眼神凌厉,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装车工作一直持续到傍晚,夕阳的余晖给整个庄子染上了一层金红色的光晕。回到沈府时,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

洛星辰正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听到马车的声音,立即快步迎了上去。得知粮种已经备齐,他眼中闪过一丝欣喜,紧绷的肩膀也不自觉地放松下来。

他看向站在廊下的芷柔,想说些感谢的话,却又觉得太过矫情。话到嘴边转了几圈,最后只说出一句:“我得跟着运粮队去趟州府。”

芷柔抿了抿嘴,想了想:“等等,我去给你们准备些吃的。”她转身快步走向厨房,裙摆在风中轻轻摆动。

很快,她就提着一罐热气腾腾的山药黑米粥回来了。香甜的粥香在夜风中飘散,勾人食欲。

洛星辰眼疾手快地接过瓷罐,手指触到罐身传来的温度,让他的心也跟着暖了起来。

芷柔看着他小心翼翼护着瓷罐的模样,忍不住笑道:“记得分给我哥吃,别独食。”

夜色中的河面波光粼粼,运粮的船队缓缓前行。船舱里,沈书瑾眼巴巴地看着洛星辰手中的瓷罐,可对方却像是忘记了芷柔的叮嘱,迟迟没有要分享的意思。

“少郡王,我到现在都没来得及填饱肚子。”沈书瑾试探性地说道,眼神不停地在瓷罐和洛星辰脸上来回游移。

见洛星辰依旧无动于衷,沈书瑾只好使出撒手锏:“四弟最喜欢大妹妹做的吃食了,等会儿他来了,肯定会缠着要吃的。”

这话果然有用,洛星辰的表情明显动摇了一下,随即让喜安去拿碗筷。

香浓的粥香很快弥漫在船舱里,连在一旁伺候的喜安都默默咽了咽口水。粥的温度刚刚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看着面前仅有半碗的粥,沈书瑾无奈地摇了摇头,没想到堂堂少郡王竟是个这么护食的人。不过想到这是妹妹特意准备的,他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船只在夜色中继续前行,船舱外传来水手们的号子声,伴随着河水拍打船舷的声响,构成了一曲动人的夜曲。

沈立远目送柳指挥使的船只远去。春风吹来,带着清新的草木香,远处的江面波光粼粼,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道道涟漪。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几日前。那日,柳指挥使突然造访,说是奉了沈总督之命前来查看粮种。当时他心中还有几分忐忑,生怕出什么差错。

“沈大人,这批粮种确实不同寻常。”柳指挥使捻着一粒稻种,眼中闪烁着惊喜,“若是能在渭北推广开来,必能大大缓解当地的粮食困境。”

沈立远谦逊道:“这都是小女偶然所得,不足挂齿。”

“沈大人太谦虚了。”柳指挥使放下稻种,正色道,“沈总督可是对这批粮种寄予厚望。渭北匪患严重,根源就在于百姓温饱无着。若能解决粮食问题,剿匪也就事半功倍了。”

回忆至此,沈立远不禁深深叹了口气。待船只完全消失在视线尽头,他才转身往城内走去。

“老爷回来了。”刚进后院,周夫人就迎了上来,眼中带着几分关切,“粮种的事情可都安排妥当了?”

沈立远点点头,目光落在院子里那株开得正艳的海棠花上。花瓣上还沾着些许水珠,想必是刚浇过水。这是芷柔特意从安阳带回来的,说是要让母亲也能看到家乡的花。

“你可知道,咱们女儿为何会存那么多粮种?”他突然问道。

周夫人愣了一下,她还是第一次听丈夫用这般语气提起女儿。往日里,他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就连提起芷柔,也是“令爱”长“令爱”短的。

“老爷这是怎么了?”她一边帮丈夫整理衣衫,一边轻声笑道,“那丫头总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说是怕遇到灾难,也好让咱们家不至于挨饿。”

说到这里,周夫人眼中闪过一丝心疼:“想来是去青林县那一路上吃了太多苦,所以才格外在意这些。那时候,我和她躲在山里,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若不是遇到好心人相助,只怕……”

她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不愿再提那段艰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