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面畸形的正畸策略及技术
- 刘月华主编
- 1497字
- 2025-05-08 15:55:42
二、口腔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
正畸治疗的总体目标需要兼顾美观、功能和稳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通过正畸治疗来追求颜面部的美观。需要强调的是,正畸治疗在追求美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颅颌面系统功能。以往的正畸治疗多关注牙的排列和侧貌突度,而忽略了颅颌面部其他软硬组织对正畸疗效的影响。比如,前牙区牙龈退缩导致临床牙冠变长、“黑三角”等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微笑美学。上气道狭窄导致张口呼吸,进而影响颌面部发育,可表现为下颌平面变陡、面下1/3拉长、上唇松弛外翻等问题。髁突吸收易引起下颌后缩。
由此可见,在设定正畸治疗美学目标时,需要兼顾牙排列及咬合关系、上下颌骨位置关系、面部轮廓、上气道与口周肌肉功能、颞下颌关节和牙周组织这六大要素(图1-1-3)。总之,制订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功能与美观的和谐统一。

图1-1-3 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
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设定需要同时兼顾软组织(如牙龈、面部软组织轮廓、上气道宽度等)、硬组织(如牙、颌骨、颞下颌关节)
除上述整体目标以外,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还应该具有个性特点的美,而不是千人一面的美。个性化的审美,需要牙排列、牙弓形态与自身面型相匹配。不同患者的面型宽窄不一,对上唇突度要求会有所不同。低角且宽面型患者,上下唇应具有足够突度,以维持面部的立体感;高角且长面型患者,通过前牙内收适当减小上下唇突度,增加颏部突显度,可获得良好的侧貌轮廓(图1-1-4)。
另外,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需要同时考虑静态美学和动态美学。静态美学主要包括牙排列、鼻唇颏侧貌形态协调性、面部垂直比例等。动态美学包括患者说话或微笑时的唇齿关系、唇形态及颊廊等。临床上,当无法兼顾患者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并与患者充分沟通。比如露龈微笑患者,如果静态时切牙暴露量基本正常,则不可过度压低前牙,否则会影响静态美学。

图1-1-4 不同面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对比
A~F.低角且宽面型患者正畸治疗前(A~C)和治疗后(D~F)面像;G~L.高角且长面型患者正畸治疗前(G~I)和治疗后(J~L)面像
年龄因素也是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骨骼和软组织成熟度不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者,颌骨存在一定的生长量,且下颌骨的生长量大于上颌骨,因此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下颌骨生长改善侧貌突度(图1-1-5)。对于下颌骨发育不足的生长发育期患者,借助自身生长潜力,通过功能矫形促进下颌骨发育,改善面部长度及侧貌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1-1-5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者,随访1年后的面型变化
A.初诊时正面像;B.初诊时侧面像;C.治疗鼻炎、未做正畸治疗,随访1年后的正面像;D.治疗鼻炎、未做正畸治疗,随访1年后的侧面像;E.随访1年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重叠图(黑线示初诊时,红线示随访1年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软组织发生增龄性改变,包括唇丰满度下降,上唇长度增加导致上颌前牙暴露量减少,鼻唇沟加深,颞部和颊部出现凹陷等。例如,患者因“嘴突”要求矫治,通过拔牙矫治、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得了较好的面型;而在随访4年后,患者上唇丰满度下降,侧貌欠饱满(图1-1-6)。因此,医师在制订正畸治疗目标和治疗计划时,需要考虑到软硬组织增龄性变化对面部美观的影响。
综上所述,正畸治疗的美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个体需求与特征因素,最终达到健康、美观和功能的目标。成功的正畸治疗应在满足患者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根据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软硬组织等特点,将美学与正畸治疗相结合,得到适宜个体的相对完美的矫治效果。

图1-1-6 正畸治疗后,患者上唇丰满度下降,侧貌欠饱满
A.初诊时侧面像;B.正畸治疗结束时侧面像(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C.正畸治疗结束4年后侧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