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那天的雨下得格外安静。我站在礼堂门口,看周砚的白衬衫洇出深浅不一的水痕,像他永远藏在镜片后的情绪。
“林小满,你还要躲我多久?“他的声音混着雨珠砸在地面,惊飞了台阶上啄食银杏果的麻雀。我攥紧帆布包带,指甲掐进掌心——那里还留着三年前替他抄笔记时,钢笔漏墨渗进皮肤的蓝黑色印记。
第一次注意到周砚是在高二的深秋。我抱着一摞作业本撞进图书馆,整叠试卷散落在穿校服的男生脚边。他蹲下身帮我捡,指腹擦过《五年高考》封面上我用荧光笔写的“林小满必上重本“,镜片后的眼睛轻轻弯了弯。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总坐在靠窗位置的男生,是全年级公认的冰山。可他会在我趴在课桌上补觉时,悄悄把我的保温杯换成温水;会在运动会我跑完三千米后,递来印着他名字的薄荷糖;甚至在我因为数学月考砸了躲在器材室哭时,举着错题本说“一起再算一遍“。
我们最默契的时刻是在晚自习。我解不出立体几何,就用橡皮在课桌中间画条歪歪扭扭的三八线,往左推推草稿纸。他总会在纸的另一端画个戴圆框眼镜的小人,旁边标着辅助线的解法。那些被橡皮擦淡的铅笔画,在毕业大扫除时被值日生用湿抹布擦得干干净净。
变故来得毫无预兆。妈妈的诊断书摊在厨房台面,消毒水的气味混着中药香缠住每个深夜。我开始在课间啃冷硬的馒头,把周砚塞给我的牛奶藏进书包夹层。他在某天放学拦住我,从纸袋里掏出保温桶:“我妈熬的山药排骨...“
“不用了。“我打断他,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周砚,我们不是一类人。“
他的睫毛抖了抖,像被风吹乱的银杏叶。后来的日子,他的课桌旁再没出现过我的影子。直到毕业典礼前一天,我在储物柜发现本夹着银杏叶的笔记本,扉页是他工整的字迹:“林小满的错题集“。每道题旁边都贴着便利贴,写着“这里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或者“下次带你去吃巷口的生煎“。
此刻雨还在下,周砚伸手想替我撑伞,我后退半步,帆布包上的金属挂饰叮当作响。那是他去年送我的生日礼物,银杏形状的书签,背面刻着“愿君常似少年时“。
“我听说了。“他突然说,镜片上蒙着水雾,“阿姨的手术费,我可以——“
“够了!“我提高声音,有眼泪混着雨水滑落,“周砚,你难道不明白吗?有些距离,不是靠解几道题就能缩短的。“
礼堂里传来散场的铃声,毕业生们穿着学士服涌出门。周砚的白衬衫彻底湿透,贴在背上显出单薄的肩胛骨。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打开是支钢笔,银色笔帽刻着细小的银杏纹路。
“你总说我的钢笔漏墨。“他的声音轻得像飘落的银杏叶,“这支不会了。“
我接过笔的瞬间,他转身走进雨里。毕业礼炮在头顶炸开,金色纸片纷纷扬扬,像极了那年深秋我们在银杏树下捡落叶做书签的午后。温热的泪水滴在笔帽上,才发现盒底还有行小字:“其实我早就知道,你抄笔记时故意让钢笔漏墨,只是想在我手上留个印记。“
五年后的深秋,我在市重点中学的教师办公室批改作业。窗外的银杏正盛,有个戴圆框眼镜的男生敲开办公室门,手里攥着张数学试卷:“林老师,这道题我想了三种解法,您看看哪种更合适?“
他校服口袋里露出半截银色钢笔,笔帽上的银杏纹路在阳光里闪着微光。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的雨天,那个没说出口的秘密——其实我早就知道,他每次“不小心“碰倒我的保温杯,只是想确认我有没有好好喝水。
办公桌上的台历被风吹翻,露出夹在里面的银杏书签。背面的字迹已经泛黄,却依然清晰:“愿君常似少年时,愿君常伴灯火前。“
窗外的风掠过银杏枝头,有片金黄的叶子落在打开的备课本上。我拿起银色钢笔,在教案空白处画了个戴圆框眼镜的小人,旁边是道永远解不开的几何题——就像有些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经写下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