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破茧(2006-2008年)

2006年3月,釜山成人教育学校

甫明志的铅笔尖在试卷上折断。

“语言障碍评估“的表格里,他的韩语书写像被暴风吹散的稻穗——笔画支离破碎,夹杂着不自觉的日语助词和汉语语法。讲台上的金大永老师走过来,退役语言治疗师的指尖在桌面上敲出三拍子节奏。

“不是你的问题。“金老师用朝鲜语低声说,同时递来一张纸条:“今晚八点,带你的右手来音乐治疗室。“

窗外,樱花被海风吹得四散飘落。甫明志低头看自己的掌心——朱砂痣周围的皮肤下,隐约有蓝色细丝在游动,像被惊扰的萤火虫。

2006年5月,声音的牢笼

音乐治疗室的隔音墙上贴满声谱图。金大永调试着老式开盘录音机,磁带转动时发出与志刚遗言录音相同的沙沙声。

“听这个。“他按下播放键。

甫明志的助听器突然接收到超出人类听觉范围的频率。他的耳膜剧痛,却清晰地分辨出三种重叠的声纹:朝鲜语童谣《鸟打铃》、日语演歌《北国之春》、汉语诗词《春江花月夜》——全是惠淑在他婴儿期哼唱过的。

“现在,跟唱。“金大永突然切换成汉语命令。

甫明志张开嘴,声带却像被无形的手扼住。朱砂痣开始发烫,皮肤下的蓝丝线急速游向手腕。录音机里的三首歌突然完美融合,变成某种超越语言的和声——而他的喉咙终于振动,发出十八年来最清晰的韩语:

“나는꽃이될것이다(我将成为花朵)。“

镜子里的自己嘴角渗血,瞳孔变成志刚临终前的琥珀色。

2007年1月,雪夜诊疗

惠淑的胃癌诊断书藏在泡菜坛子下面。甫明志假装没看见,但那些药片的气味混在辣白菜里,让每顿饭都像在吞咽玻璃渣。

“试试这个。“金大永从军医背包取出金属器械,形如小型雷达发射器,“朝鲜战争时的声波疗法,专门治疗语言中枢弹片伤。“

仪器启动时,治疗室的灯泡全部炸裂。黑暗中,甫明志的右手不受控制地在墙上刻下满文、谚文和汉字混合的句子:

“十胜农场地下三层,1991年12月17日的雪样本仍存活。“

金大永关掉仪器,声音发抖:“这不是治疗...是唤醒。“他掀开甫明志的衣领——锁骨下方不知何时浮现出条形码般的纹路,编号S-1370-91。

2007年9月,三种声音

庆北大学的入学考试现场。甫明志的笔尖悬在作文纸上,汗滴晕开了“语言与基因工程“的题目。

监考老师经过时,他的右手突然痉挛,钢笔在试卷边缘划出高频波形图。收卷铃响的刹那,三种语言同时从喉咙涌出:

日语:“試験は終わった(考试结束了)“

朝鲜语:“나는통과했다(我通过了)“

汉语:“十胜数据开始传输“

走廊的声控灯应声爆裂。玻璃碎片雨中,甫明志看见自己左手不知何时攥着个U盘——金属外壳上刻着志刚的笔迹:“给2007年的你。“

---

2008年3月,数据洪流

大学实验室的电脑屏幕蓝光刺眼。甫明志插入U盘,十胜农场的全息模型突然投影在整面墙上。1991年的暴风雪在虚拟空间中重演,每片雪花都标注着基因序列:

“S-1370-91:跨语言基因载体,在受体十八岁时激活。“

导师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甫明志迅速拔出U盘,却阻止不了右手自动在键盘上输入吉林坐标。打印机突然自行启动,吐出一张1991年的老照片——年轻的志刚站在试验田里,怀中抱着个婴儿大小的金属容器,表面布满与甫明志手心相同的稻穗纹路。

照片背面新浮现的字迹尚带墨香:

“现在你已足够强大,可以回家了。“

窗外,2008年的初樱正在绽放。甫明志举起右手,让阳光穿透朱砂痣——在地面投下的影子里,分明是长白山与富士山重叠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