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弘治正德时期首辅刘健研究
- 翟爱玲
- 1612字
- 2025-04-24 19:55:01
前言
这部专著,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研究不断深化,又进一步充实内容、改写修订而成。这种充实与修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新发现和搜集到的资料为基础对原文的论述进行充实和补充;二是对论文原稿个别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丰富;三是对部分章节进行一些结构性调整。
以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其对象主要集中于那些存世资料丰富、历史影响突出的名人,研究视角也不外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随着近几十年来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个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来源渠道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许多以往并不为人所重视、或虽有所重视却因史料搜集和整理困难而少有研究的一些历史人物,逐渐走进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被誉为“理学名臣”的明弘治、正德时期的首辅刘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的。
刘健以其独有的严谨认真、果敢善断、不偏不倚的为政风格,以及在“弘治中兴”中所发挥的劝谏启沃、辅养君德,论思建言、赞画政务等重要作用而称著于时、享誉后世。他“清介持家、清廉为政、清白做人”的品格,至今仍有许多令我们敬仰、感动之处。故此,在当初选择博士论文研究主题而导师建议我从历史人物研究做起时,我便首先考虑到了刘健。
最终选定刘健作为研究对象,虽有如绪论中所言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主要还在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鉴于刘健在明代前中期尤其是弘治、正德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二是在此之前还未见有关刘健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出现。因此,从填补历史人物研究中的这一空缺来说,对刘健的研究应当更具有学术意义。这便是我做此研究的动机和初衷。
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却发现:有关刘健的史料极其零散、纷乱,甚至错讹与抵牾之处很多,这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而搜集、整理和考证这些资料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超乎想象。在读博的几年间,我用了绝大部分时间来进行这种工作。为此,经常穿梭于天津、洛阳等地各大学的图书馆,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图书馆,多次寻访刘健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访其后人。平时则是从早到晚沉浸在南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提供的各种电子史籍,以及如超星、书生、读秀等其他网络资源的海洋中。
俗话称,“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种坚持,不仅搜得有关刘健的大量资料,甚至还从日本国会图书馆获得了一套十分珍贵的《(弘治)河南郡志》全帙,而当时这部方志在大陆仅国家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处存有部分残卷。几经努力,我的博士论文最终以34万字的篇幅顺利通过答辩。
2015年,初步修改的研究文稿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荐,有幸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资助。之后按照评审专家的指导意见,又经半年多进一步的修改与深化,至2016年,最终形成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
之所以赘述以上情况,是想表明对于这项研究虽自认为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因学识及能力原因,实不敢称对刘健的研究已达深入、细致与全面、公正。书中仍不免遗留有诸多遗憾,也只能待今后的研究来完善。倘若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将是我引以为幸的巨大收获。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书稿形成的前前后后,始终得到我的导师、南开大学李小林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博士论文答辩时的评委老师南炳文、万明、张兆玉、何孝荣、王薇诸位先生所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及后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匿名评审专家所提出的中肯而深刻的见解,都对本书稿的修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最终文稿结构的调整和某些观点的修正与深入,正是按照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进行的。文稿修改期间,正值我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访学,导师方志远教授的教学与指导在诸多方面对本书稿的修订产生启发与帮助。
借此书稿付梓之机,首先向李小林、方志远两位导师致谢,感谢他们的辛勤指导并为拙著作序。同时对博士论文答辩时诸评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匿名评审专家们表示真挚的感谢。感谢他们给予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此外,书中也引用了一些当代学者的学术观点,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翟爱玲
2016年6月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