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张永德与慕容延钊 二
慕容延钊生于公元913年,太原人,他的父亲慕容章曾任襄州马步军都校兼开州刺史。少年时的延钊同学一直闭关修习斗转星移神功,任凭别人大呼"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直至公元947年,已届35岁的慕容延钊才加入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队伍,从此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慕容延钊投靠郭威后不久,同样出身将门的赵匡胤也带着一条哨棒加入了郭威的阵营。两个同在军队大院中长大的年轻人,在他们一生最好的时候走到了一起。
公元951年郭威登上帝位,建立了五代最后一个中央政权后周。家雀皇帝深谙民间疾苦,上台后实行了一些与民休息的仁政,让久乱不治的中原出现了巨大的转机。只是对于慕容延钊这些渴望沙场建功的猛士来说,似乎有点无聊。这期间,慕容延钊先后担任西头供奉官、尚食副使等闲职,直至担任铁骑都虞侯,才让人到中年的慕容延钊找回了军人的感觉。
公元954年,英明神武的柴荣登上了帝国最高岗位,接过姑父兼养父的班,柴荣决心打造一个清平世界,将所有割据势力扫荡一空。这年三月,当他听说北汉勾结契丹趁国丧之机大举南犯的消息后,坚决率军反击。周汉双方在高平开战。柴荣对北汉的优势兵力并不畏惧,可他手下的一些老油条们却在心中打鼓。以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为首的一些将领本就看不上柴荣,更担心北汉与契丹兵强马壮。二人带头逃跑,柴荣是个不服输的人,面对不利情况不退反进,向着北汉发起逆势冲锋。柴荣的表现感动了慕容延钊和赵匡胤。担任左先锋的慕容延钊立刻拍马舞槊冲锋在前,其部下受其感召,也义无反顾地杀向敌军。最终北汉军战败,。事后柴荣论功行赏,任命带头冲锋的慕容延钊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不久升任为殿前都虞侯、兼任睦州防御史。
公元955年,柴荣的大军向着最大的割据势力南唐发起了进攻。在此次行动中,慕容延钊指挥骑兵作战,表现得可圈可点,只是江淮一带河湖纵横,骑兵的战力大打折扣,这使得慕容延钊的战功与赵二弟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公元958年,柴荣再次兴兵南征,慕容延钊火力全开,在夺取淮南十四州的战斗中一往无前,战功卓著,最终迫使南唐中宗李璟割地求和,淮南之地尽归后周所有。柴荣在淮南平定后升任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兼淮南节度使。
公元960年正月,正在忙着过年的汴京百姓人心惶惶,因为一个可怕的消息不胫而走,北汉又一次勾结契丹准备大举南侵,想着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幼主当国,人们不禁为能否打退契丹的进攻忧心如焚,毕竟对大多数开封百姓来说,当年契丹攻入汴京后的惨剧记忆犹新。形势逼人,主政的宰相范质、王溥立即决定派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统军御敌,希望这个近年蹿红的战神能够再次带来好运。为了加强北方防务,朝廷又紧急任命慕容延钊率部先行出发,去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务。
此后的事,就是郭威当年黄袍加身的升级版,也就是家喻户晓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坐上龙椅后,立即派出信使往真定传达谕旨,允许慕容延钊根据边地实际情况随机处理事务,也就是"便宜从事"之权,这是历代上位者对下属最为信任的最高授权。
慕容大哥绝不辜负赵弟的信任,与韩令坤立即点起河朔精兵,以高昂的士气和冲天的战意巡治河北边境,那些窥伺的奸细纷纷向北汉和辽国建议,北宋正严阵以待地等着北汉和辽国,此时进攻一定会自取其辱。就这样,北宋顺利完成了政权交接,北汉与辽国未敢趁火打劫,一直乖乖地在家里待着。
慕容大哥能随机应变,可当时治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却倚老卖老,觉得小字辈的赵二抢了自家的风头,遂仗着占据天险上党的地利之便起兵反宋,一时间搞得天下汹汹。不过,马上皇帝赵匡胤可不是吓大的,他诏令慕容大哥和治相州的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率兵从东路攻击前进,会同自己的铁哥儿们石守信、妹夫高怀德一起拍死这个老不死的李筠。
慕容延钊北出泽州高平县,向李筠的军队发起猛攻,当场斩杀3000多人,吓得叛军掉头就走。赵二弟听说大哥获胜,也率军御驾亲征,与石守信会师,然后在泽州以南大败李筠主力30000人。李筠被迫退入泽州城中坚守。赵匡胤亲临前线督战,宋军气势如虹,一举攻入泽州,走投无路的李筠只得赴火自焚(五代武将的标准死法,算是武风盛行时代的一道壮烈风景)。
叛乱平定之后,慕容延钊加官侍中,回驻澶州。第二年,赵匡胤的权力稳固之后,着手加强中央集权,试图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为了不引起众将的反对,他先从慕容延钊做起,兄弟俩关起门来一番倾心交谈,慕容大哥明白了赵二弟的苦心,心甘情愿地交出了这个犯忌讳的殿前都点检。赵二弟将此要职收归私有后,再也不肯授予他人.赵匡胤在说服慕容大哥作出示范,并牢牢掌握禁军兵权后,这才正式上演了经典戏码"杯酒释兵权".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宋太祖决定向荆湘地区发动进攻。正月初七日,宋太祖任命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领十州军队在襄阳(今湖北襄阳)会合,以讨伐张文表为名,出兵湖南。正月十二日,宋太祖亲临造船务,视察建造战船。正月二十一日,宋太祖诏令荆南征发三千名水军去潭州接受慕容延钊指挥。
当时慕容延钊抱病在身,宋太祖诏令用轿抬着他指挥军事。贼将汪端率部队数千人侵扰朗州,慕容延钊将其擒获,在市中斩首。慕容延钊与李处耘的周密布置和默契配合,于三月二十六日攻破三江口,攻克岳州,收复朗州,一举平定了湖南周保全和荆南高继冲两个割据势力 ,从而使南方其它几个割据政权直接暴露在宋军的进攻之下,为北宋政权统一南方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荆湘平定后,慕容延钊因战功显赫,加官检校太尉。
乾德元年(963年)闰十二月乙卯日,慕容延钊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听到慕容大哥的死讯,赵二弟登时放声痛哭,怎么止都止不住。
赵匡胤行伍出身,他知道军队如果长期没有仗打,要么就腐化堕落,要么就无事生非,更多的情况则是腐化堕落加无事生非。于是他通过长途背粮锻炼体格以防止骄兵。这些年背粮制度已流于形式,不过是城西驻军到城东背粮,城北驻军到城南背粮。
这里要说明一下,上文中的“城东”“城西”是《宋史》中的说法,《宋史》是元朝人修的,所谓“城东”“城西”是元朝人自说自话,北宋时的东京人绝对不会这样说,他们只会说“州东”“州西”。为什么称“州”不称“城”呢?开封当然是城,但后梁太祖朱温在这里建都称帝时突然城将不城了,因为他的老子叫朱城,为了避讳,凡是叫城的地方都改叫州。某种语言习惯一旦形成,其生命力远远超过了某个专制王朝的盛衰周期。后梁在历史上只逗留了短短十几年,但开封这种称“城”为“州”的特殊用语已整整用了几十年,而且还要继续用下去,直到北宋末年,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州北瓦子”“州西瓦子”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