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乱世见真心

许昌城外的官道上,谢清澜的额头烫得吓人。连日的奔波让她旧疾复发,此刻她伏在顾怀瑾背上,视野模糊得只能看见他发髻中那根竹簪随着步伐轻轻颤动。

“前面...有炊烟。“青杏指着远处,声音沙哑。小丫头脚上的水泡早已磨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顾怀瑾调整了下背人的姿势,谢清澜闻到他颈间混合着汗水的松墨气息。“是座庄子。“他眯起眼睛,“门口挂着药幌,应该是个乡绅宅院。“

谢清澜想说话,却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喉间涌上腥甜,她急忙用袖子掩住——素白的袖口立刻绽开几朵红梅。

“坚持住。“顾怀瑾的声音突然紧绷,“我这就去求医。“

视线越来越暗。谢清澜最后的意识,是顾怀瑾急促的脚步声和青杏带着哭腔的呼喊。

混沌中,她梦见自己回到建康城的谢府。父亲在书房批注《世说新语》,兄长在庭院练剑,而她坐在水榭边,看顾怀瑾作画。画中不是山水花鸟,而是一张巨大的、布满红点的舆图...

“小姐...小姐...“

有人在耳边轻唤。谢清澜艰难地睁开眼,看见青杏红肿的双眼。小丫头身后是陌生的青纱帐,空气中飘着艾草与苦参的味道。

“这是...“

“李家庄。“青杏扶她靠坐起来,“老爷是致仕的太医,多亏他...“

话音未落,门帘被掀开。顾怀瑾端着一碗药走进来,眼下挂着浓重的青影。“醒了?“他声音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放松,“李太医说再晚半日,这肺疾就难治了。“

药碗递到唇边,谢清澜嗅到熟悉的配方——是她常服的方子,但多了几味北方药材。“你告诉太医我的症状了?“

“我描述了咳血的情形,又说了你平日用的药方。“顾怀瑾用勺子轻轻搅动药汁,“李太医调整了几味药,说更适合北地气候。“

谢清澜小口啜饮着苦涩的药汁,注意到顾怀瑾右手虎口处有新伤——像是被绳索勒出的血痕。“你的手...“

“不妨事。“他迅速将手缩回袖中,“李太医答应留我们住到你好转。“

这太轻易了。谢清澜审视着顾怀瑾躲闪的眼神:“你用什么交换的?“

屋内突然安静。青杏不安地搓着衣角,顾怀瑾则望向窗外的梧桐树。“一幅画。“最终他轻声说,“《洛神赋图》的摹本。“

谢清澜手中的药碗一晃。那是顾怀瑾最珍视的藏品,相传是顾恺之真迹的临本。她正想说话,庄外突然传来嘈杂的马蹄声。

顾怀瑾脸色骤变,迅速吹灭油灯。“官兵来搜逃犯。“他压低声音,“说是找一对私奔的世家小姐和画师。“

青杏倒吸一口冷气。谢清澜强撑着要起身,却被顾怀瑾按回榻上。“李太医不知道我们身份。“他飞快地说,“我去应付,你们千万别出声。“

门刚关上,谢清澜就听见粗暴的呵斥声。她示意青杏扶她到窗边,透过缝隙看见院子里火把通明,五六个差役围住顾怀瑾,为首的正在翻看文牒。

“顾三郎?“差头冷笑,“这画上的印章可是'颍川顾氏'!“他抖开一幅画卷——正是顾怀瑾给李太医的《洛神赋图》。

谢清澜的心沉了下去。顾怀瑾竟用了真印!

“大人明鉴。“顾怀瑾的声音异常平静,“先祖确是顾氏旁支,但小人这一脉早已没落,如今只是寻常药商。“

差头不为所动:“近日有北秦细作冒充商旅,统统带回去审问!“说着就要给顾怀瑾上绑。

“且慢!“

一个清癯的老者从正堂走出,正是李太医。他身后跟着个捧着锦盒的小童。“这位顾郎中是老朽故交之子。“李太医示意小童打开锦盒,里面整齐码着银锭,“诸位辛苦,这点茶钱不成敬意。“

差头掂了掂银子,突然指着厢房:“那里住的什么人?“

谢清澜与青杏慌忙退回榻上。脚步声越来越近,就在门帘将被掀开的刹那,顾怀瑾突然高声道:“是被小人挟持的谢小姐!“

满院哗然。谢清澜惊得捂住嘴——他竟自认绑匪?

“哦?“差头来了兴趣,“详细说来。“

“小人在建康城行医时,见谢小姐貌美,趁其踏青时用药迷晕带走。“顾怀瑾的声音充满悔意,“如今谢小姐病重,小人不忍其香消玉殒,特来求医。“

这番说辞荒谬至极,却恰好解释了为何世家小姐会与药商同行。差头将信将疑:“那谢小姐现在何处?“

“就在厢房。“顾怀瑾语气突然阴狠,“不过染了肺痨,大人若不怕传染...“

脚步声立刻停住。差头骂了句脏话,匆匆带着手下退出院子,只留下两个人在庄外“看守“。

夜半时分,谢清澜的高烧又起。朦胧中,她感觉有人轻轻推开房门。

“是我。“顾怀瑾的声音在黑暗中格外清晰,“李太医说服了差役,允我明日带你去城里就医。“他顿了顿,“这是个机会。“

谢清澜努力聚焦视线。顾怀瑾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瘦,右腕上那道伤疤泛着淡淡的银光。“为何...那样说?“

“只有绑匪与肉票的关系,才能解释为何你会跟我这个'逃犯'在一起。“顾怀瑾在榻边坐下,“李太医答应明日用马车送我们一程,到了城里再想办法脱身。“

谢清澜想反驳,却被一阵咳嗽打断。顾怀瑾连忙扶住她,手指无意中擦过她的脸颊——冰凉得不似活人。

“写首诗。“他突然说。

“什么?“

“李太医敬重文士。“顾怀瑾取来纸笔,“若能得你墨宝,他必全力相助。“

谢清澜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笔。顾怀瑾便一手扶着她,一手覆在她执笔的手上,引导着写下诗句。墨迹晕染,字迹歪斜,但依稀可辨是首七绝:

“飘零何必怨天涯,

医门深似故人家。

愿得青囊施妙手,

不教人间落昙花。“

最后一笔未干,谢清澜已力竭倒下。顾怀瑾匆忙接住她,发现她袖中滑出半块玉佩——正是他给的信物。

次日清晨,李太医亲自来诊脉。看过那首诗后,老者长叹一声:“老朽虽致仕多年,倒还认得几个字。“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顾怀瑾,“马车已备好,从后门走。“

出逃比想象的顺利。李太医不但准备了马车,还赠了药材和银两。谢清澜躺在铺了软褥的车厢里,听见顾怀瑾与老者最后的对话。

“老朽年轻时,曾在颍川见过顾将军。“李太医的声音压得极低,“令尊风骨,老朽至今难忘。“

顾怀瑾沉默良久:“太医是如何...“

“脉象骗不了人。“李太医轻笑,“谢小姐的咳血症,分明是江南士族常见的肝郁化火证。而你的虎口伤,是常年执笔而非采药所致。“

马车缓缓启动时,老者最后说道:“北去三十里有座废观,观后井水可治咳血。“

三人在废观休整了五日。谢清澜的病情渐好,已能下地行走。这日黄昏,她正在院中晾药,忽见青杏红着脸跑来:“小姐,庄子里要办喜事!“

原来这废观旁住着几户农家,其中一家正嫁女儿。见三人是外乡人,热情地邀他们吃酒。

简陋的农舍前摆了几张方桌,新娘是个圆脸的农家女,正羞答答地给客人敬酒。顾怀瑾取出画具,为新婚夫妇画了幅小像作贺礼,引得满堂喝彩。

“这位郎君也给你家娘子画一幅呀!“有村妇起哄道。

谢清澜耳根发烫。顾怀瑾却坦然应下,取出素笺勾勒起来。画成后众人传看,竟是谢清澜在废观煎药的场景,题着“素手调羹“四字。

“新娘子有花冠,这位娘子也该有!“不知谁喊了一句。在村民的哄闹中,有人采来野花编成冠,塞到顾怀瑾手里。

顾怀瑾捧着花冠,在众人的推搡中走到谢清澜面前。暮色中,他的眼睛亮得出奇。“可以吗?“他轻声问。

谢清澜微微低头。野花冠轻轻落在发间,带着泥土与露水的清新。周围爆发出欢呼声,有人开始唱古老的婚调。在这远离建康的乡野,在这战火纷飞的乱世,他们仿佛真的成了一对寻常夫妻。

回废观的路上,三人都沉默不语。青杏知趣地走在前面,留下谢清澜与顾怀瑾并肩而行。月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重叠在一起。

“我少时随父亲去过北地。“谢清澜突然开口,“那里下雪时,整个建康城都会结冰。“

顾怀瑾轻笑:“北方的雪才叫雪,能埋到膝盖。“他顿了顿,“等找到族人,我带你去看真正的雪。“

这个承诺让谢清澜心头微颤。她正想回应,前方突然传来青杏的惊叫:“有人!“

废观前的古松下,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蜷缩着。见三人走近,那人突然抬头——竟是阿福!

“小姐!“谢家亲兵扑到谢清澜脚下,脸上满是血污,“总算找到您了!“

顾怀瑾警惕地拦住他:“你怎么...“

“谢将军重伤!“阿福从怀中掏出一封沾血的信,“桓温北伐兵败,正清算'通敌'之人,谢府已被查抄!“

谢清澜眼前一黑。顾怀瑾连忙扶住她,迅速拆开信札。那是谢玄的笔迹,潦草得几乎难以辨认:

“澜儿勿归,桓温疑我通敌。顾氏清白在邺城...“

后面的字迹被血污模糊,只能辨认出“勿返“二字。

阿福补充道:“谢将军让我转告小姐,千万别回建康。桓温已经知道您跟顾公子...“他看了眼顾怀瑾,“在一起了。“

夜风突然变得刺骨。谢清澜攥着那封血书,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撕裂感——一边是生死未卜的兄长与家族,一边是身边这个与她共患难的男子。

顾怀瑾轻轻接过信纸,指尖在“顾氏清白“四字上停留许久。“我们去邺城。“他突然说,“不仅为找我族人,更为洗刷谢将军的冤屈。“

谢清澜抬头看他,发现月光下他的眼神坚定如铁。发间的野花不知何时掉落在地,被夜风吹着,滚进了黑暗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