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信王

此刻,紫禁城慈庆宫后面的勖勤宫内,一道身影倚靠在朱色雕花的殿门边。

细雪簌簌地扑在门边,依靠在一旁的少年不以为意,只是自顾自怔怔地地望着飞雪。

少年削瘦的颧骨泛着久居深宫的苍白,剑眉斜飞入鬓,却在眉间刻出两道深痕,似有万千思绪郁结在心头,丹凤眼尾微微上挑的弧度本该风流,偏被眸中凝着霜雪般的冷冽压成肃杀,束发之年的少年却偏偏有说不出的老成。

说来奇怪,明明是少不更事的年纪怎会此等作态?

颀长清瘦的身形紧紧裹在宽大的绯色袍服中,双手拢着广袖虚抱着鎏金暖炉,忽的一阵朔风吹散少年身前的雪幕,袍角也被风卷起,露出内里暗红中衣上细密的万字纹,原本在雪光中若隐若现的暗金纹饰一时也是清晰可见,赫然竟是五爪团龙纹。

少年身着的乃是大明冠服仅次于皇帝一等的绯色衮龙袍服,团龙于祥云中戏珠,皆为升龙,龙体矫健,双目圆睁,须发上扬,龙爪刚健有力,无一不在诉说少年那份身为天家贵胄的矜贵。

“殿下?殿下?”身后的内侍轻唤了两声,将少年从入神中唤醒。

“殿下,起风了,加件裘衣吧,当心着了风寒。”

内侍说罢不等回应,上前便将手中的裘衣轻披在少年的肩上,似是知道少年的脾性,也不再多言,侧退半步又如老僧坐定般恭敬地侍立在少年身后。

少年依旧保持着姿势不动,但显然已是回过神来。

“今年的雪来得可真早。”

少年伸出手接了一片雪花,感受着手中雪花的温度又道。

“自孤记事时起,这冬天的温度便是一年比一年低,这雪来得这么早,也不知今年冬天外边得冻成什么样?”

或许是受四处飘落的雪花影响,少年的思绪也如雪花一样越飘越远,由近及远竟不禁隐隐为宫墙之外百姓的生计担忧起来。

而作为皇宫内侍,王承恩早在被指派到眼前这位少年身边做贴身内侍伺候起居时起,便已决定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眼前的少年,至于宫墙外的那些个劳什子事,自己早在进宫前便已一刀两断再也不顾了。

“回殿下的话,今年的炭例惜薪司早已着人送来,想必是陛下念及,今年的炭例要比去岁多上一半,至于其他御寒的用度,奴婢也早早地备下了。”

少年身份尊贵,自然无需操心起居用度的这些事,对此毫无兴趣,不搭话茬转而问道:“以前的天气也是这样吗?”

王承恩检索片刻脑中的记忆,回答道:“万历年间便曾有过极寒天气,但时有起伏做不得准,自万历二十八年起这天气算是稳定下来,只是这过冬的时长是一年比一年长,入冬来得早,去冬走得晚。”

“原来早有预兆……”少年嘴里嘟囔着。

看来这现实的小冰河期比自己了解的更加棘手,时间跨度之大,社稷危害之深,自己真的能应对得了吗?

更何况天灾之外,还有人祸,朝政党争、吏治腐败、军备废驰、民心背离、后金之乱,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在不断啃食着大明的根基?

十四年了,自己莫名来到这个世界成为朱由检已然十四年了,从皇孙,到皇子,再到现在成为大明信王,生逢乱世危局,本想利用后世学识思索着破局之策,施展抱负,然而却一次次被现实击碎。

是啊,现在的自己寄居深宫,毫无根基,实力孱弱,就算偶有针砭时弊之言,也不过是被人当做黄口小儿的胡闹话一笑了之。

迷茫、无助之下,自己甚至有想过就这么稀里糊涂按照历史进程走下去吧,至少还能博上一个“君王死社稷”的美称。

可是十四年呐!就算是颗石头也会对这个国家生出那么一丝感情吧?何况自己还身兼后世那几十年的记忆,更是对历史上的明王朝满怀遗憾和惋惜,每每想到这,那一丝丝动摇的意志又重新焕发生机,更加根深蒂固起来。

“还真有点冷起来了。”朱由检耸了耸鼻子转身向殿内走去。

朱由检居住的勖勤宫不大,但殿内陈设更是简约,倒衬得勖勤宫格外空旷清寂,只有一方紫檀书案被摆在殿内显眼一侧。

书案上倒也齐整利落,除了笔墨纸砚便只有一本茅元仪于天启元年编成的《武备志》。

说到这茅元仪也算是一介奇才,出自书香门第,祖父茅坤堪称一代文学名家,父亲也是官至南京工部郎中。

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茅元仪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并不奇怪,可他却更喜读兵、农之作,成年后又熟谙军事,胸怀韬略,对长城沿线的“九边”之关隘、险塞可以说是口陈手画,了如指掌,可谓是文武全才。

本应以科举之路济世报国的他却另辟蹊径,在目睹耳闻辽东战火纷飞、朝野阉党弄权、军伍战力低下、战败消息纷至之时,焦急忧愤之下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将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武备志》献策于大学士孙承宗,以知兵为名被孙承宗收为参军赞画,协助孙承宗练兵备战,大大增强了大明在辽东的战力。

在后世时,《武备志》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集大成之作,自己当然也是对此书推崇备至,不仅派人去辽东寻茅元仪求了亲笔注解,更是在研读时誊抄重点标注。

来到书案后坐稳,自己先前誊抄的笔迹已干,王承恩倒是真有眼力见,迅速闪身到书案右侧细细研起墨来。

朱由检正欲提笔誊抄注解时,突然想起什么:“王伴伴,昨儿个吩咐准备的东西备好了吗?”

“回殿下的话,奴婢亲自准备的,不敢假手他人。”王承恩回道。

“善!明儿个你也随爷去一趟魏府见见魏忠贤。”

研读《武备志》学习军事固然重要,可是有些事更是十万火急,若不早早施为,只怕日后面对辽东告警,自己手中将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