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宝珠认识了区上管文教的刘专干。刘专干年近六十,有严重的哮喘病,他想以看望的方式,把想当初中教师的事情再试试。
那天下午,李宝珠去集贸市场买了唯一一位摊主的十六颗鸡蛋到了刘专干办公室。恰巧他住院刚回来,他夫人热情地接待了他。
刘专干听到有人看望他,就请来人进内屋里来。他看到是李宝珠心里很高兴。他在住院期间对全区的教育情况了如指掌,当然也知道李宝珠取得的成绩。几句表扬和鼓励的话后,问李宝珠年龄小、离家远、有啥要求?他趁机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刘专干看了一眼旁边椅子上坐的一位瘦高个子老头。这个老头立马高兴地说:“你看,你看,这不是有了吗?”
原来,这个老头是小庄公社管文教的丁支书,是专来区上要初中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的。
由于新的毕业生还没分来,公社与公社之间的老师要保持相对稳定,刘专干没有对他松口。丁支书见机会来了,又听出是一位攒劲的人手,立即向领导提出就要这位老师。
刘专干迟疑片刻说:“小李,小庄中学离公路有点远,你愿意去吗?”
李宝珠急忙说:“远一点没关系。”丁支书也在旁边帮腔说话。
十八
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李宝珠从小学调到小庄初级中学任教两年后,如愿地带薪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古城中学担任高一语文课教学和高一三班的班主任。
通过三年的努力,他不仅实现了大学梦,而且实现了从小学教师到初中教师再到高中教师的三连跳。现在,他信心满满,要为实现“名教”的目标迈进。
自从1981年7月从师范学校毕业以来,他始终把宋朝皇帝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话牢记心间。
这些话虽然在过去受过批评,李宝珠却觉得非常实用。是的,“皮鞋梦”是他靠读书实现的;“大学梦”也是他靠读书实现的;随之而来的是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极大改变,这些都是他靠读书换来的。
他也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悟出了“天道酬勤”的道理。他认为,人的动力来源于不懈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勤奋+动力”就是提升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
来古城中学之后,李宝珠对自身作了分析研判。他把当前的目标定格在做一名优秀的名师上。
他从大到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小止市县一些能搜寻到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中寻找答案。他在他们身上发现除了一些技巧性的不同点之外,共同点都落在“事业心”三个字上。他把他们的经验归纳为“学生管理篇”、“教学提升篇”、“师生沟通篇”。他用这些经验,结合自身体会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应用。
他认为数学不好的人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往往落后于数学好的人,所以他在意按学生的数学成绩甄别学生的学习前景。他注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培养,他觉得教师只要足够优秀,就会获得学生的佩服和信任,就会顺从教师的管理和要求。他既关心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也关心不爱学习吊儿郎当的学生。他不仅做好自身的教学与管理,而且常与班上的代课老师沟通协作。
他从教务处要来全班同学的录取档案,先按数学成绩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再按各科成绩划分兴趣小组。他通过一个月时间的观察了解,把学不好和不想学的学生记录在案。为了防止出现误判,他与其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交谈。接着采取“分类管理”和“因材施教”的办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十九
上世纪八十年代,定县对高中生的录取方式是先由一中筛选,把成绩好的拔走进行重点培养。接着是二中筛选,录够他们的高一新生。然后由县招生办将剩下的学生重新排名,按名次交叉分配给两个全日制高中学校,再把分数较低的学生安排给职业学校。
两所全日制高中学校虽然对先抽走尖子生的这种录取方式意见很大。但两所学校还是在暗中较劲,极力做好各自的教育教学管理,力争在高考中“不抹光头”的前提下,能比对方稍胜一筹。在当时,古城中学的师资力量要比另一所学校略高一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事情,就像拍巴掌都用上力巴掌就要响亮一些,反之则效果不佳。在1981年前,学校都是属地招生,学生自主选择学校。那些年,从古城中学考出去的大学生数量,仅次于一中。
随着一中成为重点中学,县上将人力、物力向一中集中,短短几年使一中跨越成省级重点中学。为了保证名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一中在人力物力上再一次的集中、优化和享受招生上的特权。同时,二中成为县级重点中学,享受仅次于一中的一些待遇。对其他两所普通中学而言,是一种削弱。就这样,这两所普通学校每年还能考上三四个大学生和十几个中专生。
近几年,这两所学校在高考中都抹了“光头”。李宝珠决心改变这种现实。他与前几年班上考上大学的班主任了解情况,他们说能考上大学的那些学生,不是毕业考试时没发挥好,就是在初中时还不知道发奋的好材料。
木头根据树种和材质的不同,在用法上千差万别。有的制作大船,漂洋过海;有的选做栋梁,承载千斤重担;有的只能做柴火,发挥一时的光和热。但不论是大材,还是小材,都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人是一种特殊的材料,根据遗传因素和生存环境,基本上就注定了是大材还是小材。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是学习的材料,有些不是学习的材料。不是学习材料的这一类学生,有的看见书本就头疼,根本就不想学;有的功夫下的不小,上数理化课就像听天书,怎么也提升不了学习成绩。这些学生在“上学”求生这一打基础的环节尽管落伍,但他们中的精英在社会生存的大法则下,往往超越那些学习冒尖的学生。因此,李宝珠绝不小瞧这些学生,他给予他们一同的关爱,只是把提升他们学习成绩的事情放在一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