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与氏的产生

姓氏不同

姓氏是我们现在的说法,但在很久以前,姓是姓,氏是氏,古时的氏才是如今的姓。

小朋友是不是被绕晕了?那就继续读下去,在书中寻找答案吧!

母系社会

姓的产生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十分有限,他们会把植物、动物或自然现象等当作“神物”崇拜,绘制图腾,祈求它们的庇佑。他们还会把女子的生育同图腾联系起来,认为是神灵的意志与力量,将氏族的繁衍归功于图腾,称为“图腾感生”。所以很多古姓就来源于图腾。

姓从何来

最古老的姓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一大家子都生活在一起,跟随母亲的姓,一个氏族也是最年长的女人说了算,这就是母系社会。像姬(jī)、姜、姒(sì)等姓,都是女字旁,是母系社会的典型姓氏。

即使到了父系社会,也依然使用着原有的姓,所以,男生有一个女字旁的姓,并不奇怪,比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舜(shùn)帝姓姚。

说到底,姓是用来区别血统的,最初指向母系的血缘关系。

氏的产生

中国人的姓氏,是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在约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从古史传说时代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的时间一直延续至原始社会后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具有生育能力,地位高贵。一个部落的强大与部落女性的生育能力息息相关。那时没有夫妻制度,没有父亲的概念,生下来的孩子跟母亲生活,都属于母系氏族。

到了商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产生,周武王要奖励子孙和功臣,给他们一块封地,让他们自立门户,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封国名为氏。

也就是说,氏是在父系社会形成的,起初只是用来标明地域和官职以及不同凡响的事迹、身份、地位等。

甲骨残片

氏的来源

有的从爵位名来,如公孙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后来,公孙的部分后人就把公孙作为自己家族的氏。

有的从国名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宋、陈等国,这些国家的国名后来都变成了氏。

有的从官名来。司徒、司寇、司马等本来都是官职的名称,后来也变成了氏。

有的从谥号来。楚庄王姓芈(mǐ),他的谥号是“庄”,他的部分后人就以庄为氏;“戴”姓源于子姓宋国,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

有的从封地名来。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止,被封于阚(kàn),他的后代以阚为氏,等等。

氏也可以改

商鞅(yāng)本来姓姬,但是到他这一代,已经与姬姓大宗有一定距离了,于是便用公孙为氏,来说明自己其实有姬姓血缘,但不多。在投奔秦孝公之后,商鞅分到了一块土地,被称为商君,所以商也是他的氏。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父系社会时期,女子没有工作,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就是婚姻关系,但因为“同姓不婚”,所以女子称姓,来标明血统;而男子要参与很多社会活动,所以男子称氏,来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

父系社会

姓和氏的作用

姓和氏是用来区分血缘和族群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姓,知道谁和谁是亲戚,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通过氏,知道这户人家一直生活在什么地方,祖上是不是贵族,等等。所以,人们的姓和氏就越发复杂和普遍了,起到了“明世系”“别婚姻”等作用。

明世系

姓既然区别了血统,也就保证了自己的宗族发展,可以让同姓诸侯国按照姓互相亲近,让自己知道亲戚是谁,打仗的时候可以依靠谁,逃跑的时候又可以去投奔谁,有效防止出现手足相残等违反伦理的现象。

别婚姻

现在我们知道近亲结婚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我们的祖先也发现了近亲结婚孕育的后代很容易有各种各样的病症。所以在早期,姓所带来的防止近亲结婚的措施很有效。但几百年过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已经繁衍了好多代,再加上历代分封导致诸侯国众多,各个国家的人要是结婚的话,其实往上追溯一下,还都是同出本源的。所以,清代学者赵翼曾说:“同姓为婚,莫如春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