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纹样图解
- 夏岚 袁进东 胡景初
- 3243字
- 2025-04-22 13:03:57
饕餮纹
☉ 元素盛行时期|商周时期
☉ 元素颜色|无限制
☉ 元素材质|木质、石刻、砂雕等
元素说明
饕餮纹的名称源自《吕氏春秋·先识览》中的“周鼎著饕餮”,将其正式称为饕餮纹,始于宋代的金石学家。
由来
总体而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意义说,认为“把这个神话形象刻画在庄重的各种各样的青铜礼器上乃至兵器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一类是有意义说,认为饕餮纹是一种象征性符号,但在其象征意义上多有争议,其中以认为饕餮纹呈现了“狞厉的美”的“狞厉说”影响最大。
“狞厉说”是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之“青铜饕餮”一章中提出的,文中认为饕餮纹呈现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的、狞厉的美。
寓意
饕餮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等象征和说法。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这种可畏的神秘中积淀着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
元素运用原则
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做对称排列,呈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眼睛无论怎样变化,都是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在各个时期,饕餮纹都以主图案形式出现。

饕餮纹基本形式

饕餮纹演变形式
纹样的演变
我们把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按铜器所在墓葬的时期排列,可以看出饕餮纹造型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至商代中期是我国青铜纹饰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饕餮纹的造型较单一,其身、翼、足部相连接,并都比较模糊。商代中期出现了两侧配置夔龙纹的饕餮纹,一般无地纹。
殷墟早期至西周早期,是商周时期青铜纹饰发展的高峰期,也是饕餮纹数量多、造型复杂,在青铜器上占最主要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饕餮纹两侧仍常有夔龙纹或凤鸟纹。
殷墟早期出现了数量大、造型多的饕餮纹,此时的饕餮纹形象最为精美、生动,如繁缛的“三层花”饕餮纹。此时还出现了各部分完全分解的饕餮纹。
殷墟中期和晚期是饕餮纹的变化时期,此时饕餮纹有獠牙在口部。完全分解的饕餮纹较普及,倒三角形饕餮纹多出现在瓢类等小型器物上,部分饕餮纹中的双角部分以夔龙造型出现。
西周早期,饕餮纹的继承多于创新,这一时期可称为饕餮纹辉煌的末期。多种饕餮纹,如分解式饕餮纹、倒三角形饕餮纹等仍继承上一阶段的特点。这一时期,部分饕餮纹双角弯曲较大,一些较少见的变异类饕餮纹只见于此时期。
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数量锐减,大多数饕餮纹均已消失,仅存个别造型的纹饰,且多饰于器物较次要的部位。
饕餮纹的官能特征
饕餮纹以颜面为主纹,足、身、尾为副纹,云雷纹有时作为地纹。完备的主纹是由冠饰、鼻、目、眉、角、耳、口等官能纹饰组成,也有不完备的,但目纹是设计颜面所必备的。副纹的足,有时附着在躯体下;而躯体则为细长状,大都是象征意义,有时与颜面的比例相差太远;就是所谓“兽形三条”的躯体,也不过是装饰意匠的夸张而已。
此外,还有些附属的官能,如眉间的额纹,口旁的胡须,身背上的羽翼,腹下的鱼鳍,足后的鬃毛,部分是单独成立的纹饰。
1.冠纹、额纹与鼻纹
冠纹、额纹与鼻纹,大多数是连接在一起的,冠纹在上,鼻纹在下,中间有一个菱形的额纹作为点缀;这三种纹都在饕餮纹的中线上,有时是借用器物突出的棱,而分别向两旁展开。
冠纹在饕餮纹的正中顶上,大都是有一种纹饰。这些纹饰有重要的装饰意味,可以概括地分为三种类型。
①头衣饰:《说文解字》第七篇下“冃”字注为“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冃指的是头衣,即今之帽子的原型,在饕餮纹顶上的装饰还保存着冃的痕迹。
②鬃状饰:所谓鬃状饰是指一些饕餮纹顶上的纹饰像马鬃般在额上鬣鬣地耸起。
③盔状饰:古代战时御兵刃的兜鍪的顶上有些羽毛类的装饰,以增加威武的气势。
额纹:是一种菱形的纹饰,大半是在冠纹和鼻纹之间的位置。
鼻纹:一般与冠饰连成一体,一些器物上的棱或脊线,都是饕餮纹的鼻梁,其不仅是自身的中线,而且也是全饕餮纹的中线,鼻梁两旁有鼻身线和蒜头式的鼻翼。但最简单的鼻翼,仅具有两个半球状的弧线。
2.眉纹
饕餮纹上的眉纹不显著,似是取诸人类。少数饕餮纹不带眉纹,多数是紧挨着目纹的上方装饰一道眉纹;眉纹大都为柳叶形,弯曲若弧线,眉纹上端呈钩状,下端呈尖锐形;而眉纹的宽窄、粗细各有不同。少数的眉纹无纹饰,多数是在其上刻画一道弧线,并有一或两根钩状线;这种线,暂定名为眉线,在鼻梁旁及角上等处也常用作纹饰。
3.目纹
目纹在饕餮纹里是极为写实的,无论饕餮纹怎样变化,其眼珠圆凸,使人一望便知。目纹为饕餮纹的全部精神寄托,它能表现出饕餮纹的情态;不过,其变化很少,永远保持眼珠呈球状凸出样;只是这个球状眼珠,有时受整个饕餮纹的影响,略微变成椭圆形,或近同于长方形,饕餮纹的瞳孔是凹陷的,在一些变异的饕餮纹里,目纹多半没有眼睑,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威严。
4.角纹
角纹是在冠饰两旁,眉、目上面,有着重要地位;有时为适应器腹,角纹被扩大伸张以至于更惹人注目。动物形的角纹,有牛和羊两种:牛的角弯度较直而向上翘;羊的角弯度较曲而向下转。此外还有C字式,の字式、S字式以及T字式。长颈鹿角,在饕餮纹里是一种特殊的例子。
5.耳纹
耳纹位于目纹旁,它的曲线多变,在饕餮纹里通常有叶形、V字形、C字形、E字形四种。叶形的耳纹,以兽耳为依据,更趋向于叶形,上尖下圆,耳孔及耳翼则以叶脉般的纹饰来表现。其耳孔,扩大起来,便成了V字形的样式,将弯曲纹变为雷纹及钉头装饰。C字形源自描写的人耳,做窄长、竖直装饰,有的上圆下尖;有的则上尖下圆,渐变为g字形及J字形;有的中间凸出,呈E字形。耳纹本身虽具有最富变化的曲线,但在饕餮纹上,因为没有居于重要的位置,其纹饰也很简单,仅有钩状纹及雷纹等线刻。
6.口纹
口纹多为向下的弧线形,很少表现口形的全貌,大都是缺少下嘴唇,只有一些在器表有张口的全形;在青铜器器腹上的饕餮纹,也大都是口微张,一般只有上嘴唇而无下嘴唇。口纹多根据中间的鼻,两旁的面颊,口里面的牙齿等来表现;所以口纹虽然是饕餮纹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为了显示其狰狞的仪态,全靠口中的牙衬托。
纹样测绘

元素历史背景
饕餮纹是拼合组成的,但不是随意拼凑的。古人在塑造其形象时整合了羊(牛)角(代表尊贵)、蛇身(神秘)、鹰爪(勇武)、鸟羽(善飞)等形象。
原始时期
饕餮纹始见于良渚文化,直到宋代宣和时才开始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

良渚文化 饕餮纹青玉佩

良渚文化 饕餮纹玉挂件

良渚文化 兽面玉琮
商周时期
商代是饕餮纹的极盛时期。饕餮纹成为青铜器、灰陶器上的常用纹样,白陶器上的饕餮纹尤为精绝。殷墟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面部完整而具象的饕餮纹。西周初期的饕餮纹在器物中逐渐淡化,西周中期繁缛狞厉的饕餮纹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光。

商代 卧虎兽面纹铜铙

商代 灰陶饕餮纹簋

商代 建筑构件上的饕餮纹

商代 白陶埙

商代 白陶壶

商代晚期 兽面形玉饰

西周 兽面玉

西周 “旅父甲”铜尊

西周晚期 虢仲鬲
春秋战国时期
至春秋晚期,铜器上出现了少量用盘绕龙纹组成的饕餮纹。战国及以后,饕餮纹除了作为器足上部的装饰外,仅见于一些铜器衔环的铺首上。

战国 饕餮纹半瓦当

春秋 兽面纹金方泡
汉至魏晋
这一时期的饕餮纹层次较为丰富,造型更加立体和饱满。

汉代 饕餮纹带扣

西汉 青玉兽首衔璧饰

西汉 玉首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饕餮纹主要装饰在一些家居用品上。

宋代 青铜饕餮纹双龙耳尊

宋代 饕餮纹镜

宋代 饕餮纹戟耳对瓶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瓷器上的饕餮纹再度流行,以印花、刻花、彩绘、透雕等诸般技法加以表现。此时的饕餮纹既有粗犷的风格,又有细致的刻画,狰狞严肃之中又透露出几分质朴和善良。

明代 铜错金银饕餮纹簋式炉

明代 青铜饕餮纹龙耳壶

清代 水晶饕餮纹鼻烟壶

清代 青花饕餮纹盖罐

清代 康熙时期青花饕餮纹花觚

清代 乾隆青玉出戟四足鼎

清代 兽面纹壶

清代 铜饕餮纹双立耳鼎
其他时期

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青铜牌饰

兽面纹玉卣

青铜兽面纹觥
使用建议
饕餮纹可应用于背景墙、隔断的造型设计,也可选用带有饕餮纹图案的家具、灯具、壁纸、布艺、装饰品。
厨房、主次卫生间等可使用饕餮纹作为瓷砖表面的装饰图案,橱柜、洁具的表面装饰图案可选择饕餮纹。
建议空间主色调采用汉代的代表颜色组合,如红色、黑色。
现代设计范例

公共建筑中的饕餮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