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汉语服饰词汇研究
- 关秀娇
- 2308字
- 2025-04-03 18:17:47
序
关秀娇于 2011年来我们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确定为汉语词汇与训诂,2016年以博士论文“上古汉语服饰词汇研究”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近几年来,通过对论文的不断修改,加深研究力度,形成了一部很厚重的学术著作。作为她当年读书期间的指导教师,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祝贺她在学术研究中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本书的选题很有意义,但凡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人都知道,专业词汇研究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古人所谓的衣食住行,衣,是排在首位的,在语言中表现这些名物的词汇,则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比如,原始人类刚刚从自然脱离出来时,是不会制作衣服的,后来在生产中为了防止身体前部被野外的荆棘等擦伤,便会弄来一些野草晒干,编成类似草帘子的东西绑在腰间,犹如今日的围裙,这个名物反映在汉语言词汇里就是“芾”,《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孔颖达正义:“郑玄《诗》笺云:‘芾,大古蔽膝之象也。……以韦为之。’……《诗》云‘赤芾在股’,则芾是当股之衣,故云‘以蔽膝’也。郑玄《易纬乾凿度》注云:‘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重古道而不忘本也。’……《士冠礼》‘士服皮弁玄端’,皆服韠(),是他服谓之韠。……经传作‘黻’,或作‘韨’,或作‘芾’,音义同也。……魏、晋以来,用绛纱为之,是其古今异也。以其用丝,故字或有为‘绂’者。”因此“芾”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芾只是作为一种早期文明的标志,遗留在服饰样式的群体中,但已不是草编之物了,质料上或以皮革,或以丝绵,以革者汉字为“韨”,以丝绵者汉字为“绂”,追本溯源,名异而实同。
早期的血缘家族社会,服饰成为别尊卑贵贱的重要标志之一,天子有冕服,群臣有朝服。贵族阶层按照社会生活的内容,在服饰上以礼的标准,有吉服,凶服。吉礼有吉服,凶礼有丧服,在早期的宗教观念下,尤其是丧服,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服饰系统。就丧礼来说,死者的亲属在治丧期间,要按一定的礼仪穿不同的丧服。据《仪礼·丧服》 所记,丧服的规格是由重至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又称五服。五服是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分别的。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是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左右和下边不缝。与之配套的服饰有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苴绖是用已结籽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有两条,一条作为腰带,称腰绖,另一条用来束发固定帽子,称首绖。绞带是用绞麻制成的绳子,与腰带相似,它的作用是代替平日礼服的革带,用来系蔽膝。冠绳缨是用麻绳为缨做成的丧冠。菅屦,是用菅草编的草鞋。齐衰,次于斩衰,因其丧服缉边缝齐,因此称齐衰。大功又次于齐衰,丧服用熟麻布制成,比齐衰稍细,比小功又粗一些,故称大功。小功又次于大功一等,丧服用熟布制成,其熟布比大功的更细一些。缌麻是五服中最轻一级的丧服,即每幅麻布抽掉一半麻缕,使质地变软,因而称缌麻。
汉代以后,汉语的早期分类词典开始出现,其中开始涉及服饰词汇。《小尔雅·广服第六》:“治丝曰织,织,缯也。麻纻葛曰布,布,通名也。纩,绵也。絮之细者曰纩,缯之精者曰缟,缟之麄者曰素,葛之精者曰絺,麄者曰绤。在首谓之元服。弁髦,太古布冠,冠而敝之者也。……绂谓之绶,襜褕谓之童容,布褐而紩之谓之蓝缕。袴谓之褰,蔽膝谓之袡,带之垂者谓之厉。大巾谓之幂,覆帐谓之幄,幄,幕也。……在足谓之履,履尊者曰达履,谓之金舄而金絇也。”这一段文字虽然简短,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第一,涉及今人为之分类的首服名物词、体服名物词、足服名物词三大类别。第二,涉及一些服饰词汇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辨析,如“葛之精者曰絺,麄者曰绤”等。第三,涉及一些服饰词汇方言词之间的问题,如“襜褕谓之童容,布褐而紩之谓之蓝缕”,《小尔雅》注家有很好的解释。宋咸注:“《方言》云:‘楚谓凡人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谓敝衣也。’言其缕破蓝蓝然。”王煦曰:“《左氏宣十二年传》‘荜路蓝缕’,杜注:‘蓝缕,敝衣也。’正义引服虔曰:‘言其缕破蓝蓝然。’即其义也。”宋翔凤曰:“《方言》四:‘裯谓之褴,无缘之衣谓之褴。’又云:‘楚谓无缘之衣曰褴,谓衣谓之褛,秦谓之致。自关而西秦、晋之闲无缘之衣谓之 。’《方言》三:‘褛裂、须捷,斯败也。南楚凡人贫,衣被丑敝谓之须捷,或谓之褛裂,或谓之褴褛。故《左传》曰“荜路褴褛以启山林”,殆谓此也。’《方言》‘衣被’,宣十二年《左传》《小尔雅》旧注引《方言》‘被’并作‘破’,则今本误也,谓无缘之衣又加以缝纫,故云褴褛。……今宣十二年《左传》作‘蓝缕’,与《小尔雅》同,皆叚藉字。正义引服虔云‘言其缕破蓝蓝然’,非正训也。蓝缕,《楚世家》作‘蓝娄’。”朱骏声曰:“蓝缕,双声连语,敝意也。”
综上,先秦时期的汉语服饰词汇,是一个庞杂的词义系统,作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复杂选题。值得赞许的是,作者对此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在综合分析前人成说的基础上,从收集第一手资料做起,对于大量的服饰词语,对勘比较,复烦考证,力求追本溯源。首先,将封闭起来的服饰词汇分为首服名物词、体服名物词、足服名物词、服色词、服饰材料词五个类别进行分类描写;其次,进行服饰词汇的历时演变研究,探索这类专业词汇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规律性的现象,体现出作者清晰的研究思路。
关秀娇博士在读书期间,还承担着所任职学校大量的教学任务及一些行政性的工作,在撰写论文的日子里,能够排除杂扰,潜下心来,力攻疑难问题,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提倡。希望她在学术研究的领域,再接再厉,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亚庶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