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贵州实践研究
- 潘家华 李萌等著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编
- 692字
- 2025-04-07 17:37:23
二 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模式选择
每个区域都能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文明,但在不同的经济与生态环境条件下,各个区域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都面临不同的重点及难点。
贵州省属于经济基础较差,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区域,因此,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州省需要肩负起探索经济基础较差、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区域建设生态文明模式的责任(见图1)。

图1 不同经济、生态环境基础区域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同的建设重点及难点
作为经济基础较差、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区域,贵州省需要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有利的生态环境资源来发展经济。而大康养显然是能充分发挥贵州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重要领域。
大数据是贵州省正在积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已取得较好成效,这为贵州省发展“互联网+”型的大康养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贵州省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时,也需要积极贯彻最新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因此,贵州省发展的大康养产业,一定要是一种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推动各区域、各行业、各类主体的共享共建。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因此,贵州省的大康养产业一定要是高起点,立足于国际化,面向全球,争取成为全球大康养产业的引领者。
本研究建议,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过程中,贵州省要重视发展生态型、融合发展型、“互联网+”型、国际引领型的大康养产业。由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为核心,本研究把这种模式归纳为“‘E+3I’型大康养”,也可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E+3I-CH”模式(Ecology &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 Internet+ & International leader & Comprehensive Health),见图2。

图2 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