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测试中的计量学原理
- 席仲恩
- 990字
- 2025-04-08 14:37:52
前言
本书主要是面向四类读者而写的——大规模教育考试试卷的开发者、语言测试研究者、语言教学定量研究者、语言测量结果的使用者。本书的目的是,用测量学的话语体系来分析语言测试或标准化大规模语言考试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传统的语言测试或标准化语言考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测量工具的研发,第二阶段是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结果的取得,第三阶段是测量结果的解读和使用。本书讨论的核心是三个阶段都涉及的量化问题以及量的测得结果的表述问题。
本书是我研究语言测试问题二十年的心得,是《语言测试分数的导出、报道和解释》(2006年)一书的继续。那本书中,我只是尝试从计量学的角度看语言测试问题,而本书中,我把语言测试中的问题系统地翻译成计量学语言。那本书的核心是“难度”和“分数”,本书的核心是“量”、“测量”和“测量不确定度”。本书中,我努力传递三个重要信息:(1)量化问题是经验性问题,需要用经验或实验证据来回答;(2)包括语言测量在内的教育和心理测量包含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结果的表述和解读中必须充分考虑;(3)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验需要用一套定义明确的术语和词汇来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无时不感觉到自己汉语表述能力的不足。为了确切和明白,我尽量使用意义明确的简单词汇,尽量避免使用修辞手段,特别是拟人和比喻。例如,在本书中,我没有用“笔者”来指代我自己,也尽量不用“国家”一词,而改用其他意义更加明确的词语或表述方式。在学术著述中,“我”和“我们”也许是最难使用的两个词语。在本书中,“我”指的是“本书作者席仲恩”,“我们”指的是“本部分的作者席仲恩和本部分的读者”。在需要承担责任之时,我选择了使用“我”作主语;在邀请读者一起参与或分享之时,我选择了使用“我们”作主语。
本书是“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考试研究专项课题项目”﹝2011-KS-027﹞和“重庆邮电大学科研基金项目”﹝K-29﹞的部分成果。重庆邮电大学外语学院的雷雪梅老师承担了这两个项目的秘书工作,从而使我专心致力于本书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仇扬等编辑对于本书的文字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对于他们的贡献,我非常感谢。
限于我自己的知识和视角,本书中难免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欢迎任何形式的批评,可以把批评意见直接发到我的邮箱(zhongenxi@126.com),也可以通过其他公开的方式。
席仲恩
二〇一八年春于重庆邮电大学紫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