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午饭结束,陈铭章又和他们聊一阵子,便起身告辞。

喝了点酒,陈铭章也庆幸是这时候,要是三四十年后,他喝酒都不能开摩托车了。

回到四合院,洗了个澡,两人略作休息后,便睡午觉。

每天睡至少半个小时的午觉,也算是陈铭章的生活作息之一。

等到睡完午觉,陈铭章将四筐葡萄绑好,便和林卓韵出发,前往京城理工学院。

“叮铃铃~~”

一个老头骑着自行车过来,车筐里还放着蔬菜,他笑着打招呼:“哟,林家丫头回来了,这是你对象?”

“赵叔叔好,这是我对象陈铭章。”林卓韵显得落落大方地介绍着。

“不错,小伙子挺精神的。”老头骑车放慢速度,唏嘘道,“唉,一晃眼你都长这么大了,连对象都有了。前几天你爸妈跟大家说了,你们两个郎才女貌啊。”

陈铭章:“赵教授好。”

一路上,遇到好几个人。

很显然,这才一个礼拜时间,林卓韵有对象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学院了。

就没有一个不知道。

将摩托车停好,两人一手提着一筐葡萄上去。

足足四筐普通,自己吃是肯定吃不完,这是给岳父岳母送人的。

敲了一下门,没多久就有人来开门。

“姐,你回来了!”林卓君惊喜道,“姐夫,你也来了。”

陈铭章心中暗赞,这林卓君就是嘴甜,这声‘姐夫’叫得他心里那叫一个爽。

不枉自己特意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

“爸,妈,姐和姐夫回来了。”林卓君朝屋子里喊道。

“回来了!?回来好!”方珍的声音传来。

陈铭章和林卓韵刚刚走进屋子,就见到方珍和林教授从卧室里走出来。

“怎么带这么多葡萄啊!”方珍看到四筐葡萄,有些惊讶。

林卓韵笑道,“妈,铭章那四合院的葡萄很多,这次是最后一批葡萄,中午拿了两筐去我哥那里,中午在那里吃饭,也让我哥和嫂子见一下铭章。”

陈铭章和林卓韵将葡萄放在地上。

“这葡萄可好吃了,我来去洗葡萄。”林卓君笑得眼睛都眯起来,去拿盆子洗葡萄。

“那也太多了,吃不完。”方珍说道。

林卓韵道,“妈,吃不完送点叔叔伯伯们,都是邻里。”

泡了会茶,陈铭章便先离开,回去载了剩下两筐葡萄去北大。

这段时间,他和林卓韵是吃葡萄吃到牙齿发酸,每天都吃葡萄,现在都吃腻了。

还不如带给同学们尝尝,在五四文学社吃不完也可以让他们带回家去吃。

五四文学社。

陈健功等人正洗好葡萄,在吃葡萄。

陈铭章则是拿着最新一期的《未名湖》,这是刚刚发行的。

哪怕是暑假,《未名湖》也没有中断,固定一个月一期。

这一期,便是属于8月份。

陈铭章翻到诗歌部分,这一期有三首诗,他的《飞鸟与鱼》正是其中之一。

《飞鸟与鱼》的插图有两个,一个是一对年轻男女相对深望,少女手中拿着发光的火柴;另一个则是水里一只海豚嘴浮出水面,离水面上很近的是一只鸟,鱼与鸟看似亲吻,却嘴与嘴之间有距离。

两个插图都显得很有意境。

陈铭章对于这两个插图很满意,不枉他提供创意,陈健功找的老师很好地将他的创意表达出来。

“新华书店进了足足30万本,都把我吓了一跳。”陈健功吃着葡萄说道,“现在才交付了15万本,印刷厂那边正在赶工着。”

“这么多?”陈铭章也有些惊讶,“他们不怕卖不出去?”

陈健功也有些不解,“我也不知道。”

陈铭章略有所思,随即就有些明白了。

30万本,看似很多,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夸张。

去年录取的大学生27.3万人,今年高考录取的大学生40.2万人,这就是67.3万人的大学生了。

知青、高中生数量大概有2500万人,再加上老师、公务员等等,潜在的可能买书群体大概是3000万~4000万人。

哪怕这里面有1%的人购买,也能卖出30万~40万本。

从前面《未名湖》销售数据来看,每一期的销量都是不断地在往上增长的。

“新华书店那边的款项结算得怎么样?”陈铭章问道。

陈健功脸红红地,“铭章,这......我实在......实在说不出口。”

这时候,大家脸皮薄,羞于谈钱,这种生意感觉就是资本家行为。

陈健功也不例外。

“你呀,这是公平交易,是我们应得的。”陈铭章叹了口气,“我们五四文学社接下来可是有很多事要做,这需要花很多钱。”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陈铭章很是无奈,他之前觉得陈健功年纪比较大,人比较成熟,思考也会更周全,将这方面的事交给陈健功。

结果倒好,一个多月时间,陈健功竟然都没跟新华书店要钱。

新华书店是国企,做事风格从来就是,你不主动要结算款项,人家也不会主动将款项结算给你。

陈健功露出惭愧之色。

接下来五四文学社要做的事,在之前他们有开过会议,初步有构想。

正如陈铭章所说的,要花的钱很多。

要是没有钱,根本没法做。

“你叫上晓玲,等会我们一起去新华书店。”陈铭章说道。

陈健功点点头道,“行!”

陈铭章到外面信箱,取出自己的信,这里面大部分都是稿费单。

他将这些整理好,放进口袋里面。

此时,陈健功与李晓玲已经在等陈铭章了。

李晓玲,是京城人,去年考入北大,加入五四文学社,便负责财务方面的工作。

陈铭章骑着摩托车,载着陈健功和李晓玲前往新华书店。

出示介绍信,登记了一下,陈铭章他们很快就被带到了李胜利的办公室。

李胜利看到三人,显得很热情,主动给他们倒水。

他们打了好几次交道,也算是熟人了。

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就是这个道理。

寒暄一番后,陈铭章主动聊起款项结算的事。

毕竟前来这里目的不是为了寒暄,而是为了结算款项,这可都是五四文学社的钱,钱在外面那都是飘着,只有落袋为安才是自己的。

这种还未入账的钱,按照以后的财务都是属于应收款项,能不能收回来可就不好说。

还好这个时代,大家都还算是有节操,只要可以,往往是能顺利结算到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