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刷到那条视频时,宿舍空调正在嗡嗡作响。
《惊天反转!牛顿竟是明朝逃亡皇子?十项铁证颠覆认知!》
他看着屏幕上的内容嗤笑出声,封面是牛顿肖像与明代藩王画像的重叠图,乍一看有几成相似。
但仔细一瞧,就能发现作者在用ps时,颧骨处的像素扭曲暴露了蒙版工具的过度使用。
“换脸都懒得调透明度。”
他截了张图准备发朋友圈,忽然注意到视频简介里标注的文献编号:
TRIN/16C/N-Newton-007。
这串字符让他想起之前查资料时看见的剑桥三一学院的档案编码,第三位字母应该代表捐赠者姓氏缩写。
点开视频,开头是段4K修复的“牛顿手稿”影像,羊皮纸上浮着台阁体批注:“佛郎机历法精妙,然较《大统历》犹逊三筹”。
李源暂停放大,发现拉丁文间夹杂着苏州码子,这种中国古代商人使用的数字符号,上周文献课刚讲过其与阿拉伯数字的转换规则。
“这缝得也太多。”
他拖动进度条,牛顿画像与明代藩王的面部对比图弹出时,弹幕瞬间被“复制粘贴”刷屏。
看到这,李源已经认定这又是一个营销号视频。
紧接着视频里的下一个铁证,那是一系列照片,画面并不清晰,角度也有些矮,拍摄者应该是用的隐藏摄像头。
地点是国外某个皇室的私人庄园内,里面出现了一个藏品。
那是一本研究《永乐大典》的笔记,内容倒是没什么,但最后的署名却是:Isaac Newton。
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怎么看怎么怪。
这个up主很明显是融合了牛顿和国内的元素,再结合一些伪纪录片似的照片和视频,以让他的内容看起来有可信度。
这一套忽悠一般人还行,稍微了解一点的就知道完全不可能。
几百年了,牛顿是什么人难道还能不清楚?
……
点开评论区,不出意外,怀疑的还是占多数。
热评第一挂着打假檄文:UP主伪造大英博物馆藏品编码。配图圈出P图时的图层错误。
@历史扫地僧(历史博主认证)。
“笔迹模仿的是万历年间司礼监批红体,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这句出自弘光朝抗金名将岳飞,词被用错了时代。”
@剑桥摸鱼人(定位剑桥郡)。
“刚用校卡刷开档案馆,用电脑查了下,根本就没有这个编号的档案,up主造假的痕迹太明显了。”
当然,也有不少对此深信不疑的评论。
xxx:“我就说工业革命起源于研究永乐大典。”
xxx:“其实我早就怀疑了,看到up主的视频,这下证实了我的猜测。”
xxx:“赢!”
原本看到这里视频已经定性了,直到李源翻到了一条评论。
@吃瓜群众9527
“有点不对劲!我在故宫官网看到了一个物品‘崇祯皇子印’,和视频里的玉玺一模一样!”附带了一个链接。
真的假的?
李源抱着好奇心点开。
链接跳转到故宫页面,画面中显示着《海外回流文物展》第三件展品是鎏金青铜印,展品详情里赫然标注着“2023年购自伦敦私人收藏“。
简介写着:“崇祯皇子印,左侧龙纹第三鳞片缺损”。
李源感觉后颈发紧,随着这条评论的出现,更多的证据也相继出现。
有留学生拍了张剑桥教授电脑的屏幕照片,里面出现了TRIN/16C/N-Newton-007的字样。
有拍卖行的发出内部消息,苏富比的春季拍卖目录中,新增‘牛顿与中国历法’专题,展品包括从未公开的崇祯年间星图手卷。
有人进入官网下载了高清扫描件,通过软件比对笔迹压力点,发现与现存牛顿信件样本高度相似。
更诡异的是纸张纤维检测报告显示,该文献用纸产自安徽,与同期欧洲造纸工艺存在明显差异。
……
一条条信息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炒作?
还是真有其事?
以往的常识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别人编造的野史。
可眼下的一切又无不在向他说明,眼前这个视频中的内容,都是真实无误的。
这不应该是瞎编的东西吗,应该是网友在玩梗吧?
他将视频转发到了历史群,并留言道。
“各位,历史学不存在了,这视频你们怎么看。”
张远(27级):怎么看?用脚看,这不一眼营销号。
李源又将其它网友的评论转发到了群里。
……
十几分钟后。
群里消息忽然爆炸。
李源看着群聊记录在屏幕上翻滚,发现所有人都在用学术工具验证“假视频”,却没人能彻底证伪。
要知道这群里可是他们历史系的大群,里面不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可就算是他们,也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这个视频是假的,最多也就说一句“我再看看”。
这其实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随着事情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发。
视频本身也升到了网站热榜,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
……
【编史系统数据面板】
【观看人数:1685260/1000000(超阈值68.5%)】
【信任率:4%(对应6.7万深度信众)】
【现实锚点激活】
【已自动补充遗漏细节】
c市。
陆白获得【历史编辑器】已经一周,他花了不少时间收集资料,用九真一假的内容,凑了十条所谓的证据。
看着评论区开始对视频的真假产生争吵,就知道自己编造的历史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不过他没想到能有这么高的信任率,足足六万人对他视频里的内容深信不疑。
不过这对他而言不是坏事。
相信的人数增多,视频中捏造的内容也将随着时间相应出现。
随着现实的证据出现,他所编造的野史正在逐渐向真实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