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书圣王羲之
- 上品寒士:从凿冰求鲈开始
- 潇逸神
- 2129字
- 2025-02-09 12:01:03
书圣王羲之!
史书记载,王羲之喜爱白鹅,可以说是如痴如醉,更是发生过两件记载进官修史书的趣事。
第一件事,说是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支叫声好听的白鹅,王羲之派人去花钱买,老太太并没答应,为了欣赏这只‘好声音’白鹅,王羲之呼朋唤友,浩浩荡荡一行人前往老妇人家拜访,想要听个过瘾,这老太太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来登门拜访,立刻热情又激动的准备起来,既然书圣喜欢白鹅,那老太太就用白鹅来招待,只不过是乘在盆里端出来……,王羲之直接当场破防,唉声叹气一连好几天。
第二件趣事,便是更加有名,王羲之为了求得白鹅,帮助山阴县的一个道士,抄完了一本道德经,最后带着白鹅喜悦而归。
“尊驾是王右军?”
刘浚之不禁出言问道。
老者微微一笑,“老夫这点爱好,看来真的是人尽皆知了。”
“王右军,书圣啊!我竟然见到了!”刘浚之心里瞬间有些激动。
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多少帝王豪杰,最终沉沦消散在滚滚长河当中,声名不显者众多。
但是,书圣王羲之的大名,丝毫不受到时间的影响,反而是越来越成为闪耀的书圣。
王羲之似乎早就习惯人们见到自己激动的模样,并不觉得刘浚之有什么失礼之处。
一番寒暄后,王羲之把自己同行的一双儿女,介绍给刘浚之。
“这是七子献之,小女孟姜。”
听着这句话,刘浚之的心情又激动起来。
好家伙!
一次性见到了书圣‘二王’父子,还有女书法家王孟姜?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盛名,自是不需要多言。
他的小女儿王孟姜,却也是声名显赫的书法大家,后世唐太宗不仅崇尚喜爱‘二王’的书法,也是非常喜欢王孟姜的作品,甚至给女儿临川公主取名李孟姜。
“在下刘浚之,今日得见二位,是浚之之幸。”刘浚之整理衣冠,非常认真的说道。
“叨扰足下,献之告罪了。”王献之非常优雅从容的还礼道。
此时的王献之,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不仅书法盛名于当世,而且长得也是俊逸非凡,无怪乎在将来获得刁蛮公主司马道福的横刀夺爱。
王献之并不像自己父亲和妹妹那样喜欢鹅,所以觉得刚才的行为,属实有些失礼。
“孟姜见过刘兄。”王孟姜轻矮身形,向着刘浚之行礼道。
王孟姜目光灵动,少女的青春气息,似乎完全没有收到什么礼法束缚。
在欣赏了引颈高歌的白鹅后,王羲之看到草庐桌案上的纸张,顿时一阵惊讶。
“咦?这是何人所写?”
刘浚之笑道,“实不相瞒,正是小子涂鸦之作。”
这张纸上,不仅有刘浚之写的‘颜体’,还有一些‘柳体’。
当今之世,自然还没有人写过这两种字体。
王羲之拿起纸张,非常认真的看了起来。
他越看越是认真,时而摇头,时而点头。
王献之和王孟姜兄妹,也一左一右的跟着赏析起来。
“恢弘遒劲,有大家之范也!”王献之点头赞许道。
王孟姜也是点头,非常认真的说道:“刘兄之字,丰厚雄浑,可谓有阳刚气。”
面对二人的夸赞,刘浚之顿时感觉自豪感满满。
这些日子的苦练,总算是没有白费!
书圣子女的赞许,简直就是金子招牌。
“开阔雄劲,锐意出新,后辈可嘉。”王羲之也是微微颔首,然后又继续说道:“只是可惜,技法稍有瑕疵,略显虚浮,似描临之意。”
刘浚之闻言,立刻就佩服的五体投地。
为什么人家是书圣,这就是实力啊!
刘浚之一直在练习颜体,主要是以记忆里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碑》为底子,从一笔一划脑海中临摹而来。
他记忆力变好,对身体的掌控力变强,临摹起书法来,也是得心应手。
虽然他只练习了月余,但是进步极大。
“小子才疏学浅,还需要多多精进。”刘浚之连忙说道。
王羲之看着手中的字迹,似乎是意犹未尽,仿佛能在其中品出一些新奇的心得。
“少年英才,不可妄自菲薄,你能写到这样,已经是殊为难得,同龄人中,只怕寥寥数人能胜过你也。”王羲之颇为赞许的说道。
短短一句话,立刻让刘浚之有一种轻飘飘的自豪感。
这可是书圣王羲之的高度评价啊!
“王公谬赞,小子惶恐。”刘浚之谦虚的说道。
王羲之看了一眼手中的字,又看了看刘浚之,然后问道:“浚之,你再写几个字,我来看看,到底从何改进,尔可愿意?”
“愿意,当然愿意。”刘浚之惊喜的说道。
书圣王羲之,要亲自指导自己书法,傻子才不愿意呢。
虽然是临摹的《多宝塔碑》等字体,但是为了不让人发现,或者说,为了将来不让陈操之发觉其中蹊跷端倪,刘浚之写的字全都是不成文句的。
在看了一遍刘浚之的书写后,王羲之轻轻点头,很快就指出了刘浚之的几点运法不当的错误。
刘浚之练了这么多日子,也觉得有些地方徒有其表,始终难得颜真卿的那种韵味。
如今王羲之稍加点拨,他立刻就恍然大悟。
“书法之道,贵在恒久,若是能像洗笔墨池,终当成大家之范。”王羲之似乎怕刘浚之少年心性,荒废了如此好的天赋,不禁出言勉励道。
这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只要肯下功夫练,把洗毛笔的水池,染成墨池一样浓郁,那就完全可以成功。
王羲之的爱才之心,可见一斑。
“小子谨记王公教诲。”刘浚之连忙说道。
这时候,一旁的王孟姜,一直盯着刘浚之的脸,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王献之看到妹妹的神态,还以为她少女春心萌动,中意上了眼前这个高大少年,心中顿时大觉不妥。
这个叫刘浚之的少年,身高七尺,容貌甚伟,又工于书法,而且琅琊刘氏也勉强算士族。
但是,问题不是出在刘浚之的身上,而是因为王孟姜马上也要有婚约了。
“孟姜,不可失礼。”王献之小声的提醒道。
王孟姜仿佛突然想起什么,用银铃一般清脆的声音,对着刘浚之说道。
“哎呀,我记起来了,你是那个‘凿冰求鲈’的孝子刘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