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造反嘛,最主要的是有人开头

赵权说完,堂下之人面色不一。

良久之后,一位中年男子率先朝着赵权拱手一礼。

“赵将军若不嫌弃,在下愿继续留任济州城,担任济州学教授一职。”

“你是?”

“在下杨邦乂,任济州学教授之职。”

赵权闻言,点了点头。

州学教授,其实就是当地州的学官,这类学官往往都是由朝中高官举荐,或者是落榜士子等非本地之人担任。

比如杨邦乂,原籍江西,因为担任教授学官才会来到济州城。

见有人开始表态,原本有些犹豫不决的人,最终和杨邦乂一样,都选择了留任。

毕竟他们身无长物,又没有殷实的家底,若是再没了官身,以后生活都是问题。

“尔等可要想好了,你们选择留任自无不可,但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今后朝廷若是派兵前来,尔等就和我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了。”

赵权说着,眼光审视着下面所有人的神情。

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即便这么说了,这些人没有一个反悔,全都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好!”

“既然如此,今后尔等便是我赵某的同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赵某带的是义军,也希望尔等莫要失了本心,违背了心中的道义!”

从宣抚司离开的时候,杨邦乂感觉自己的脚步都是轻快的。

死了那么多的同僚,他却一点儿也不伤心,更不要提什么兔死狐悲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些同僚在贪污受贿,排挤自己的时候,杨邦乂就自认为自己不是和那些家伙是一路人。

刚一推开自家院门,恰好看见提着长枪的儿子,杨邦乂一脸疑惑。

“兴儿这是要去哪里?”

听到自家父亲的声音,十七岁的杨再兴立马丢了手里的长枪,快步走到杨邦乂的跟前。

“父亲您没事了?儿正要打算闯入宣抚司衙门,去救父亲回来!”

杨邦乂被自己儿子的鲁莽行为弄得又气又感动。

“兴儿不可鲁莽,宣抚司里如今都是梁山好汉,你要是硬闯进去,十死无生。”

“父亲有所不知,这几日瓦子里的说书人都传遍了,说那个梁山匪头开堂会审,砍了百十多个脑袋,阿母和我都担心坏了!”

“你怕什么,为父向来正直,自忖不愧于人,开堂会审,也审不到为父的身上。”

“就是因为儿知道父亲为人,所以才等到今天,如若不然,儿第一天就冲了那宣抚司,救父亲回来!”

听了杨再兴的话,杨邦乂也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这鲁莽性子,真不知随了谁!”

“这梁山领头的这次在济州城砍了不少人头,但是为父看得清,这个人是个人物,心思手段都不是常人。”

“如今北边辽金战争,再加上大宋入局,这天下怕是要乱起来了。”

“济州地处辽宋中间,一旦宋辽开战,济州定然是两家必争之地,届时就看这位梁山头领,如何抉择了。”

杨再兴对于杨邦乂口中的战事很是感兴趣,“父亲,您是说一旦宋辽开战,我们济州也可能会被卷入其中?”

“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跟在杨邦乂的身后,杨再兴若有所思。

与此同时,梁山上的宋江等人,每日依旧是待在忠义堂内喝酒吃肉,好不快活。

只不过今日喝酒的气氛有些不一样。

没有等到赵权、武松等人,倒是等到了来报喜的人。

“你是说赵权带着两千人,联合武松的一千人,只用了三千人,把济州城打下来了?”

“小的可不敢胡说,这是赵寨主让小的带回来的信。”

说着,从济州城被派回来报信的人,从怀里取出一份书信。

宋江和吴用两人互相各执一边,将信件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

“哥哥,信上有花荣、呼延灼、林教头、武松等人联手签印,依我来看,此事不会有假。”

宋江把信件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他怎么也想不通,赵权怎么敢,怎么能只用三千人,前后不过三天两夜,就拿下了济州!

虽然不是什么要塞重镇,但毕竟是一州之地,无论是地域、人口、财富,远不是八百里梁山泊能比得了的!

原本不过是一个小小寨主,看得上他有几分本事才和他结盟。

如今谁能想到这小子摇身一变,竟然比自己的势力还要大!

宋江一时心里不知是何滋味,仿佛连身为梁山一百零八将总瓢把子身份的优越感都淡了几分。

良久之后,宋江幽幽一叹。

“唉,三千人他就敢打济州,要是给他三万人,那他岂不是都敢打东京汴梁?”

“早知今日,当初就应该让赵权并入梁山,给他个天罡席位便是,而不是任由梁山和大罗寨结盟。如今赵权坐大,日后恐成梁山之患!”

吴用心里并不认可宋江的说法。

人家一开始就不是奔着并入梁山的目的来的,何况当初在大罗寨前,赵权把梁山排的上号的汉子,无论单挑还是群战都揍了一遍。

你想让人家并入梁山,拿什么说服人家?

何况三十六天罡位都已经定下来了,你再加个赵权,又能把哪个兄弟除名?

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吴用话到嘴边,又变了意思。

“哥哥莫要担心,赵权越是坐大,实则对于梁山反倒是一件好事。”

“为何?”

“赵权无论如何坐大,在朝廷的眼中依旧是一位反贼。只要赵权反的越狠,朝廷的关注便越会聚集到赵权身上。

如此一来,我等便不会成为朝廷的首要剿匪目标,并且赵权与梁山结盟,盟友势大,对我等而言,也是件好事情。”

宋江一琢磨,觉得自家军师说的很有道理。

他对于造反倒不是一心一意的,哪怕是到了现在,他的心里依旧是抱有很强烈的招安目的。

按照他原来的想法,若是朝廷不断派兵前来逼迫,他就打出梁山泊。

可如今赵权带着梁山的兵,替他把这件事情做了,所以只要没有人来主动剿匪,宋江也乐得安逸,每天和手下这群兄弟喝酒吃肉,听他们一口一个公明哥哥的叫着,心底那叫一个快活!

十几日后,充当了半个月太守角色的赵权,心底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了。

按道理说,自己造反都破了一城,朝廷再怎么说,也不会置之不理吧?

可为何过去了大半个月,也没有听到朝廷的丝毫动静?

就连自己派出去打探消息的探子,也没有传回来宋廷有关任何剿匪的消息,反倒是打听到了不少大宋要联合北方的金国,共同灭辽的情报。

而且随着济州城被梁山义军占领的消息在大宋境内慢慢传播开来,睦州青溪县(今浙省杭城)也冒出来了一位‘方圣公’。

要说这位‘圣公’如何起家,也是颇有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