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棉袄,长安的卖报童
- 大唐:我当你老李兄弟,你让我娶丽质
- 大江大河
- 2214字
- 2025-01-22 09:09:22
“先不说林邑和安南这等蛮荒之地,咱们即便去了未必能收到粮食!而且,路途遥远,如果没官兵护送,路上的劫匪又众多,粮食很难平安的运往长安。”
王族长对此并不看好。
“你们当真愿意将粮食生意就这么让给户部了?”
郑族长不甘心的说道。
“只能暂时舍弃这粮食生意了!”
王族长对此也十分无奈,随即话锋一转,又说道:
“但是,咱们已经将所有的皮毛都掌握在了手里,海盐也垄断着,总有李世民求到咱们的时候。”
“行,公主大婚之时,如果对付不了那小子,咱们就在海盐和皮毛上赚回损失,如果能对付的了那小子,咱们吃个亏,将粮食生意给户部就是了!”
“行,咱们再忍几日。”
“每次都坏在苏长风这小子手里,如果不是他,户部此时早就血本无归了。”
“苏长风那小子近日正在收购洛阳的书坊,还雇了几百名长工,大量生产书籍和纸,定价也和长安城中的一样,咱们还要继续全部购买吗?”
赵郡李家的族长这时说道。
洛阳是造纸的大本营,大唐一半多纸,都是洛阳生产的。
世家大族在洛阳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纸坊。
“不止洛阳,还有江南、蜀中、扬州几处,那小子也都在收购书坊和纸坊,好像是准备着与咱们争夺书坊和纸坊的生意。”
卢族长担忧的说道。
他近日将人都喊来,目的就是商议此事,可是崔吟一直拉着人说皮毛一事。
因此,现在才说起正题。
“户部抢走了粮食生意,咱们无论如何不能再丢了书坊和纸坊的生意。”
郑族长有些生气的说道:
“只要比成本价低,咱们就都买了,那小子就算再有钱,也架不住这么一直赔钱!”
“这里面怕是有诈吧?”
陇西李家的族长,总觉得有些心慌!
他们已经从贞观大书坊买了不少纸和书籍,按说那小子已经亏了数万贯。
但是,贞观大书坊如今还正常营业,现在还在旁处要建分号。
如此声势浩荡的建分号,大量生产书籍和纸,售价依然低于成本价!
难道这小子在憋着什么坏?
“有诈?我听说那小子为了开分号,刚借了八十万贯,若是某没料错,他是要靠着户部,跟咱们打价格战,咱们几家的纸坊关门后,他就能垄断纸坊的生意了,届时售卖的价格不还是他说了算!”
“也对!咱们当年垄断纸坊生意时,也时用的这招,如今这小子是想用咱们用过的招数,对付咱们!”
“既然如此,咱们就陪他耍耍,不过,咱们是要降低价格?还是继续购买他的货?”
“自然是继续购买他的货了!如果咱们降低价格,只要卖出去就是在亏钱,与其如此,咱们不如让这个亏损让那小子来承担!”
“没错,不管他生产多少货,咱们都抢购一空,再高价出售,这样一来,咱们不仅没亏,反而还挣了!”
“没错!”
……
陇西李家的族长本来还十分担忧,听众人说完后,瞬间释怀了!
同一时间,众人也商议好了,继续抢购贞观大书坊的书籍和纸!
……
六天后,棉花地。
“这便是棉衣?”
管家穿着苏长风让人做的棉袄,震惊的说道。
以往过冬时,御寒的衣物都是自家婆娘做的羊皮袄,虽然可以御寒,可是有异味,价格也十分昂贵。
可是这个棉花,去掉种子后,做出的棉衣,居然也十分暖和!
比他三年前的羊皮袄更暖和!
而且还没有异味!
“最近几天天气都不错,赶紧将棉花都摘下来吧!方法都交给你们了,一定要先晒干再去籽,保存好了。”
见他面露震惊,苏长风心中很得意,随即吩咐道。
“是,某马上让他们干活。”
管家点点头,然后朝周围看了一眼,出言询问道:
“士卒们呢?”
“也是帮忙干活的,不过,他们来此是防止消息泄露,村里的佃农一律不能出去,外人也一律不能进来,违抗者皆被打入死牢!”
苏长风双手一背,严肃的说道。
他如今手里有五千多亩田地,除了自己的几百亩,还有从汉王和长孙无忌那里赢来的,以及沈玉、李平等人的职田。
这些田地,都被他种了棉花!
此次从兵部调来七万多人,不仅是为了来干活,还有就是封锁消息。
但凡种了棉花的田地,都成为了禁区,阻止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交流。
苏长风现在想调兵,一句话就能解决,都不用和李世民报备。
侯君集更是问都没问,当即让程家兄弟和尉迟宝林几人,带着兵听从苏长风的安排。
李靖得知此事时,直接让自家儿子李德奖带上几千人一起来帮忙。
“是,某这就让人去摘棉花!”
一听士卒们还要封村,管家就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当即不敢耽误时间,赶紧去做事了。
“走吧!回城里!”
地里的事都安排好了,苏长风回到自己的马车里,对车夫吩咐道。
这里有程处默等人盯着,他很放心。
“卖报、卖报了!昨日长安惊现采花贼,好几朵娇花被辣手摧花……”
“卖报、卖报了!两文钱一份报纸!”
“小孩,我来一份报纸!”
“多谢大叔!”
“靠!这叫采花贼?不过是一个孩童偷摘了邻居家的几朵花而已!”
“对啊!这不就是采花贼吗?”
“有另外一种采花贼吗?成年人的那种?”
“这就不知道了,不然明日您再看看?”
……
苏长风的马车刚到长安城里,他便听到外面报童的声音。
长安里的一百零八坊,都有报童在叫卖。
本来苏长风给报纸的定价是六文一份,报馆和报童各赚三文。
但是买报纸的人并不多,于是,苏长风直接将价格改为两文一份。
价格降下来后,买的人瞬间上来了,不足半个月,在长安城中,几乎可以看到人人拿着一份报纸在看。
两文钱,百姓们还是买得起的!
穷苦人家就用报纸当成书籍,教家中的孩子识字。
“标题挺引人关注的,就是内容……”
苏长风让薛仁贵去买了份报纸,结果看了之后,眉头不由皱起。
刊印报纸以前,他每日都要批改手稿,居然还有人将这种无聊的新闻写出来!
但是,在见到署名后,苦笑一声。
居然是长孙有仪写的。
“去报馆!”
车夫闻言,当即调转马头,朝着报馆而去。
……
贞观大报馆。
“哈哈!报纸上总算出现本姑娘的名字了!”
长孙有仪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了报纸上,乐呵呵的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