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然一直觉得自己的位置挺尴尬。因为不得不存在于姬信的意识中,王浩然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受限。
姬信这个家伙刚被重用了3年,还一直活跃在军事创新领域。为了让姬信做出成绩的同时,还不会被免职,王浩然只能让姬信谨言慎行,不去结交外面的人。
虽然姬信被保住了,却也限制了王浩然获取信息的渠道。
而且姬信本人对于政治理解有问题,不会分析大周朝堂的制度模式,王浩然是指望不上姬信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虽然姜子牙与王浩然进行过正面交谈,王浩然也无法利用姜子牙的知识。
在这个时代,鬼神会被认为知晓人间事,还知晓更深层世界的知识。王浩然作为“鬼君”,不能让姜子牙认为“鬼君”不知道人间事。
所有对大周的了解,都得靠王浩然自己观察。
好在巨婴们天生就有福利可拿。哪怕是进入了21世纪第3个10年,大多数欧美人还认为货币代表着财富。而在中国,几十年中,小朋友们好歹被要求强制背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知识点。中外人民对于货币的认知,出现了知识格局上的天然差距。
这就是真正的福利所在。该有的知识,真的教了,学了,背诵了。至于能不能掌握,以及熟练应用。属于福利的程度高低,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王浩然竭尽全力利用自己获得的福利,来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经历了之前的种种,王浩然继续观察了一阵大周朝堂,觉得自己有了新的发现。
在大周王廷中,周王姬发乃是最高统治者。三公则是辅佐姬发做出决定的重臣。有些决定需要姬发与三公达成共识,有些决定则是姬发委派给三公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去做。
至于五司,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就是五个干活的部门。
按照这样的现代思路看商周时代,王浩然立刻感觉念头通达,雾里看花的感觉大大减少。
五司分管不同内容,地位也不同。掌管内政和民生的司徒,掌管水利、营建的司空,无疑具有更高的地位。
这并不让王浩然感觉讶异。后世的吏部,户部,都是地位最高的部门。而司徒与司空,负责生产领域。地位高,理所应当。
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司马,掌管审讯和刑罚的司徒,掌管刑狱和纠察的司寇,地位就低于司徒与司空。
毕竟这三个部门都是吃国家财政饭,没有国家财政支撑的话,这三个部门存活不下去。
而且从历史上看,这三个部门属于强力部门,一旦没饭吃,这帮有组织,有武力的部门成员很容易就会成为国家的动乱之源。
就在王浩然观察的时候,大周朝堂之上的讨论正在进行。
如果大周岁贺是统治阶级上层的一次财政总结算,以及联欢会的话。春耕后的朝会,则是大政方针的会议。至于此次会议,就是大政方针定下来后,各个干活部门提交本部门工作计划的工作会议。
在大周,最核心的财政来自土地生产,这是司徒闳夭负责的领域。
所以司徒闳夭先询问太宰姬旦,能否提供更多铁犁。姬旦听了这个问题,下意识地看了看姬信。
王浩然很清楚这一眼的含义。现在大周无法生产铁器,这批铁犁是姬旦通过私下的关系,从大商那边弄来的。
经过不久前紧张的耕种,铁犁磨损严重。而且铁制部件因为受力原故,内部金属疲劳积累太多,出现了断裂,崩坏等问题。即便是看着完整的不到30件铁犁,只怕在明年也用不了多久。
在王浩然看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代的防锈,以及保护的方式下。铁犁很可能在今年不再使用的条件下,就会因为自然腐朽而无法再用。
解决的办法不是完全没有,但是王浩然不希望解决。于是王浩然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大周太宰,或者说太傅姬旦倒是没有想过让司马姬信解决铁犁问题。他只是询问闳夭,“司徒以为要多少铁犁?”
“若有一千件,极好。”司徒闳夭答道。
这不是闳夭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根据统计出来的大周现有土地面积,以及姬信突击耕种的效率,最终计算出来的结果。
太宰姬旦当即摇头,“吾至多可得200件。”
王浩然觉得姬旦的回答很合理。冶铁,以及加工铁器,这要求很高的技术水平。虽然不知道大商的情况,但是从冶铁技术完成到现在,最多10年。王浩然不认为大商能有啥不得了的进步。
大商到现在也没有表现出来铁器在军事领域上的全面应用,在王浩然看来,这些铁器应该更多的是用在装备制造业上。所以大商每年能够生产的铁犁数量大概也只有1000,最多不会超过2000。
姬旦能够通过关系搞来200,足以证明大周太宰尽力了。
闳夭并没有把所有赌注都压在铁犁上,他继续确定起包括石磨等新装备,以及大周现有农业装备的供应与保有问题。
当闳夭格外强调了大周对于牛的使用后,姬信突然问道:“鬼君,这不就和我们制作皮甲的需求冲突了吗?”
对于这么一个提问,王浩然倒是有些欣赏起姬信来。能看出这点,就足以证明姬信是按照王浩然提出的思路在思考。
闳夭并不知道姬信在想什么,或许他知道的话,也不会在意。大周司徒闳夭分析了现在新装备,包括铁犁,石磨对于牛的需求。尤其是在双辕车全面普及后,大周对于牛的需求。
牛虽然是大三牲“牛,羊,猪”里面最重要的内容,地位挺崇高。不过此时的牛,在生产领域的使用范围还很有限。
直到姬信开发的双辕车问世后,牛突然就替代了马匹,成为后勤运输的主力。毕竟和娇贵的马相比,牛的饲料更广泛,牛更吃苦耐劳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在牛的性格中,服从性更高,哪怕是女性都能比较容易地操纵。马匹更敏感,更有自己的想法。女性并不容易轻易驾驭。
司徒闳夭以明确的方向,精准的事实,在大周王廷上提出强化饲养牛,充分利用牛,为大周农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的思路。可以说相当有见地。
然而王浩然却知道,如果闳夭的计划全盘通过。需要皮甲的周军,就没办法得到足够的皮甲。没有足够的皮甲,就将导致战场上的伤亡数量增加,让周军战斗力下降速度提高。
合理地提升大周农业生产力的方案,就这么切切实实地挤压了提升大周军事战斗力的空间。
王浩然是立刻想明白了这件事。而姬信花了好几倍的时间,才不自信地提出了类似的看法。王浩然倒是觉得姬信表现得相当不错了,若是3年前,姬信是没有可能从这个层面理解政治问题。
司徒闳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后,司空继续就在司空负责的水利和营造领域进行发言。
水利和营造,需要劳动力。司空不针对司马姬信,他只是提出如果要完成何种程度的工程,需要多少民夫。
王浩然也是听了之后才发现,商周时代,定期砍伐野地和林地的树木,也是司空的工作。也许是听了太多严肃的政务,精神有些疲惫。王浩然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21世纪的标语,“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这让王浩然忍不住低笑一声。若是21世纪,某个地方政府在核心工作会议上讨论如何大规模砍伐野生森林,估计很快就成为全国头条新闻,被全国人民口诛笔伐。
姬信听到笑声,也深以为然地答道:“鬼君,我们的计划会不会无法通过。”
“没事。”王浩然安慰道。至少在王浩然对大周当下局面的观察中,来自大商的军事威胁决定了大周伐商派的命运。大周伐商派的政策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从上到下大票人的政治生命要完蛋。
至少在现阶段,周王姬发,太宰姬旦,太师姜子牙都得下台。哪怕是为了自己,这些人都不可能改变伐商的立场。而姬信的计划能否被通过,就在于姬信的军事计划,是不是那个性价比最高的计划。
如果周王以及三公认为姬信的计划性价比最高,姬信就能继续干下去。至少在姬信的计划破产前,姬信还能继续当大周司马。而姬信的计划所提出的需求,会被尽可能满足。
等司空讲述完自己的计划,就轮到三个吃财政饭的司马,死士,司寇提交自己的计划。
司马姬信的发言被排在三个财政消耗大户中的第一名,也是五司中的第三名。
整体的募兵,装备,都是王浩然靠着后世在政治课上以及网络上听到的,以及随便看过的内容搞出来的。其中就包括统计学,抽样调查等方法。
姬信自然说不出那些详细的内容,他的工作就是讲述这些计划。便是如此,姬信也很紧张。毕竟,他作为司马,是第一次承担巨大的责任。
即便声音颤抖,而且不自觉地用上了很多与王浩然交谈时候用的语言,但姬信好歹扛住了。把满足大周今年作战所要执行的征兵方法,装备需求,以及装备制造方法,以及装备制造标准等内容讲述完毕。
虽然姬信觉得自己仿佛是个小丑,一言一行都会被这大殿内的君臣笑话,至少是被看不起。但是实际上,大周君臣们对于姬信这份工作安排的看法相当高。
尤其是周王姬发,他甚至觉得自己小看了傻弟弟姬信。虽然姬发看着并不吭声,但是周王怎么可能是那种垂拱治天下的无能之辈。姬发有着各种属于周国王廷传统的情报收集渠道,以及姬发自己建立的情报渠道。
根据收集的内容来看,姬信司马这些天里面,每一天都在竭尽全力地工作,并无丝毫懈怠。面对司马公署中官员,姬信完全不受官员们的影响,继续推进工作。
只是这些方面的成绩,就让周王姬发很满意。之前的司马自己未必知道该做什么,而且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如何与司马公署官员们的联络感情,互相扯皮的事务上。最后拿出的工作方案因循守旧,毫无新意。
姬信现在拿出的方案,条理清晰,说理明白,有着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姬发虽然觉得自己还有不少不清楚的地方,却也已经准备支持姬信的方案。
但转念一想,姬发觉得自己太倚重自己的傻弟弟姬信了。然而姬发很快发现,现阶段,只有这个傻弟弟姬信才有可能打破眼下的危局,扭转大周不利的局面。
不是姬发非要用姬信,而是姬信是姬发现阶段最佳的选择。
君臣们各怀心事。等姬信司马讲述完计划,竟然无人吭声。大殿内一时陷入了奇妙的沉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