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乳房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诊治乳房疾病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各省、直辖市相继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医院,并开设专病专科门诊和病房,开展中医药治疗乳房病的临床和相关研究,中医乳房病学逐步形成并快速发展。
一、1949—1989年
这一时期,在一批著名中医外科大家,如上海顾伯华、南京许履和,以及北京赵炳南、房芝萱、王玉章等的带领下,承前启后,开展了中医诊治乳腺疾病的全面研究与实践。
1958年,顾伯华教授在国内首次将浆细胞性乳腺炎形成瘘管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乳腺漏管伴有乳头内缩”,而国内西医最先报道该病是在1959年。到1964年,顾伯华教授报道30例“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漏管”,采用切开、挂线等外治方法,全部治愈。20世纪60年代,顾伯华教授提出了乳癖的发生与冲任失调关系密切,采用二仙汤加减治疗而获良效,丰富了乳癖的辨证与治法。其所主编的《中医外科学简编》(1960年)、《中医外科学讲义》(1964年)、《中医外科临床手册》(1966年)中记载了10余种乳房疾病的诊治。1977年出版的《外科经验选》则介绍了顾老诊治乳痈、乳晕部漏管、乳腺增生等病的经验。1985年,顾伯华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专列乳房疾病章节,阐述乳房疾病的中医诊治,并首次将浆细胞性乳腺炎命名为“粉刺性乳痈”,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要点等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1958年许履和教授带领南京外科专家编著的《简明中医外科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外科专著之一,1980年出版的《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均包含了乳房疾病的诊治内容。许履和率先论述了腺体疾病,认为与中医肝、脾、肾三经关系最为密切,“气”是腺体肿块之根,“火”是腺体肿块之源,“痰”是气火之果,治疗上则理气、清火、化痰三法并用,而治疗乳腺疾病尤以理气疏络为要。
北京中医外科名家赵炳南、房芝萱、王玉章治乳癖侧重调理为主,治乳痈侧重阴阳辨证,治乳岩则注重扶正和祛邪关系的把握,注重气血调治。在此基础上尤其注重结合不同疾病及气血盛衰,从疏气调气、益气养血、调和气血冲任等不同角度、层面进行气血调理。王玉章创制消癖糖浆内调、消化膏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乳痛症等取得满意疗效。
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开设乳房病专科门诊。1982年,顾伯华教授首次招收了中医外科学专业乳腺病方向博士研究生,成立乳房病研究室。1985年10月,全国首届中医外科学术经验交流暨外科学会成立大会在福建省漳州市举行,并成立了乳部疾患、银屑病等八个全国性攻关专题协作组。1987年6月,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中医乳房病学术会议,会后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等地成立了乳腺疾病防治中心。1989年12月,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医乳房病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里程。
至此,可以认为中医乳房病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
二、1990年以来
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中医乳房病的专著相继出版。1992年马禄均主编《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陆德铭主编《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以及顾乃强、唐汉钧主编《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这些专著归纳、总结了中医乳房病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常见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中医乳房病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4年,全国中医乳腺病协作网络成立。2009年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中医药学会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名老中医陆德铭教授、林毅教授、唐汉钧教授等带领下,积极开展全国性中医乳腺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不断的研究、交流与合作,在中医乳腺病诊治规范化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乳腺病科普知识宣传以及成员单位的科室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大大推动了中医药防治乳房疾病工作的进展。
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乳房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乳腺增生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倡导在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辅助检查技术,明确乳房疾病的诊断,进行中医药治疗乳房疾病的疗效评价并开展相应临床研究。2003年,林毅、唐汉钧教授主编的《现代中医乳房病学》出版。全书分基础篇、临床篇、方药篇、研究篇,详细介绍了乳房疾病的现代中医诊治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对中医乳房病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各地陆续建立了中医乳房病专科、专病门诊、防治中心、研究基地等,设立了多个中医外科学专业乳房病方向的硕士培养点、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一大批专攻中医乳房病研究的硕士、博士和中医乳房病专科医师,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乳房疾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探索中医药作用机制。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制订《乳腺癌分期辨证规范化试行方案》,组织全国多中心研究制订乳岩、乳痈、乳癖临床路径、疗效评价等。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2015年再次修订、增订,其中就包括粉刺性乳痈、乳核、乳疬等乳房疾病,分别于2012年、2019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实施,为进一步开展中医乳房病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中医乳房病诊疗走向国际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6年3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乳房病学发展日趋成熟。在陈前军主任委员带领下,分会每年召开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炎症性疾病、乳腺癌、乳痛症等诊治经验和研究进展,交流乳房病学科建设、专科发展的思路、举措和体会,讨论制订《早期乳腺癌中医辨证内治专家共识》等,并开展多中心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再评价研究、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临床协作研究等。多个省级中医药学会成立了乳腺病分会,多地三甲医院中医乳腺科牵头区域中医乳腺病专科联盟建设,通过学术会议、远程会诊、进修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推动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乳房疾病中医防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