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与版式设计(全彩微课版)
- 王东辉主编
- 2358字
- 2025-02-22 03:53:54
1.2.1 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由零散的字符发展到规范的文字体系。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着承载文化、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汉字从发展比较成熟的甲骨文开始,经过不断地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兼具形、声、意、韵的独特文字符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沉淀、不断传承、不断更新的过程。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龟甲兽骨文”,如图1-4所示。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它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为了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甲骨文于公元1899年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由刀刻写,由于刀法、骨骼质地不同,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字形大小不一,但整体结构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整体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甲骨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非常热衷于利用甲骨文“象形”这一特点,重新构建旧体系,开拓新视角,聆听汉字的内在声音,探究汉字的含义,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应用到各类载体中。图1-5所示为“穿越分界——视觉语言的艺术”国际艺术家联展中陈楠的平面广告作品《甲骨文》。

图1-4 甲骨文拓片

图1-5 陈楠的平面广告作品《甲骨文》
2.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均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脱离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图1-6、图1-7所示为大篆拓片局部内容。

图1-6 大篆拓片局部(1)

图1-7 大篆拓片局部(2)
3.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提出“书同文”,即文字要统一。负责这项工作的丞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对字体进行简化、整理,创造出笔画均匀、书写规范的新字体——小篆。小篆结构细长、上紧下松,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致,象形意味弱,更加符号化。

图1-8 故宫博物院标志
汉字常常运用于标志中,将其图形化,能够使世界重新认识和尊重华夏文化。与生俱来的结构特点使篆体在字体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成为必然。图1-8所示为故宫博物院标志,标志主体图形与篆体的“宫”字在造字结构上极其相似。
4.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图1-9所示为曹全碑拓片局部。因在秦汉两朝盛行,故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发展是汉字和书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隶书将小篆的长方形改为扁平,匀圆的线条变得平直方正,撇捺两边分散,故称“分八书”。隶书从产生到成熟,有着较长的演变过程。秦隶是小篆向汉隶过渡的字体,出现在秦朝早期;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汉隶笔势飞扬,撇捺挑起,形成蚕头燕尾的特点。如今的隶书在原有结构框架上做了一些笔画的调整,被广泛应用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版面中。

图1-9 曹全碑拓片局部
5.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初期的楷书仍残留了极少的隶书特点,字形略宽、横笔画略长而竖笔画略短。后期楷书的特点是字形端正、重心平稳、形体方正、笔画均匀分布,可作为习字标准的楷模,故得此名。
6.草书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可见草书形成于汉代。草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的特点是结构减省、笔画流畅连绵。草书需要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连笔,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在中国书法作品的5种字体中,草书最具艺术表现性和情感抒发性。尤其狂草书法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的重视与青睐。
草书狂野奔放、个性张扬的特点与楷书娟秀、端正严谨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图1-10所示,茶具包装中出现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字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体现了茶文化中遵从自然的妙味。

图1-10 茶具包装中的字体
7.行书
行书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是楷书的快写形式,因为在字形上看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所以又被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行书不像草书那样奔放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秀丽。在情感表达上,它“不温不火”,章法有序。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区别是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行,灵活多变,二者各有千秋。行书的代表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如图1-11所示。

图1-11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毛笔字并没有被时代抛弃。如今,诸多设计师都将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结合,打造国潮风格,将各种类型的毛笔字与现代元素结合,设计出更有韵味的字体与版式,如图1-12所示。

图1-12 国潮风格的字体与版式
8.宋体
很多人以为宋体是宋朝时期被广泛使用的字体,事实上并非如此。宋体盛行于明朝,所以又被称为“明体”“明朝体”,它是为了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字体。宋体笔画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点、撇、捺等笔画有三角形“棱角”。这种字体风格非常适用于正文排版,宋体、黑体、仿宋体和楷体为汉字印刷的4种主要字体。
9.黑体
受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简单明了的黑体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方直的笔画体现出工业化标准的样式。黑体呈正方形,笔画横平竖直,横竖笔画粗细相等,因此又被叫作“方体”“等线体”,因其笔画粗壮、醒目,所以常在标题中使用,以吸引读者的注意。黑体笔画起落无衬线,这是其与宋体最大的区别。图1-13所示为(仿)宋体字和黑体字。
宋体与黑体作为有衬线和无衬线的代表字体被广泛应用到各类广告中,它们是现代字体设计非常基础的字形。图1-14所示为宋体字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图1-13 (仿)宋体字和黑体字

图1-14 宋体字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