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户多元信号特征下普惠金融实现的理论与实践
- 任乐 王性玉
- 1229字
- 2025-02-22 23:53:54
二、研究目的
要解决农户金融抑制问题和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与城市人口相比,银行对农村人口的资金实力、征信状况等缺乏足够的信息和数据支撑,这为风险管理带来困难。实际上,有关如何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提升涉农信贷效率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和实践界相继展开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降低信贷市场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理论、机制和工具的探索,以期实现农村信贷市场的“帕累托改进”。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信贷补贴理论,尽管初衷是想引入政策性资金,并通过低利率补贴来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但结果却导致了更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金融市场论提出,要建立市场化的商业农村金融体系,这必然要求农户提供抵押担保品,然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加之金融机构的诸多限制,农户贷款需求仍然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20世纪90年代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开始重视将农户自身特征信号作为抵押品替代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和电商平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也为获得农户多元特征信号提供了便利。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便利性,以及选择具有抵押品替代功能的农户信号特征或者信号特征组合,从而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对减少银行信贷风险和缓解农户所受信贷配给,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抑制问题,进而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目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正是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将普惠金融与金融抑制这一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以博弈论中的信号传递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农户信号特征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如何增加金融机构涉农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本书首先是在文献归纳演绎基础上,分析农户自身特征因素;其次是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选择能够真实反映农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农户信号特征,并利用信号传递效应理论和信号传递博弈理论,研究不同信号特征的内在作用机理,以及实证检验其替代显著性;最后是在此基础上,又将一元信号进行组合,形成二元信号特征组合并实证检验其替代强度的增加程度,创新提出能够显示农户类型的多元信号特征组合,并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提出有效提取农户多元信号特征,以及促进普惠金融目标实现的路径选择,最终把不同质量、类型的农户区分开来,从而有效降低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力争突破单一信号易引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困境,从而开辟农村金融抑制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视角。这将有助于缓解农户所受到的信贷配给,进一步增加农户的信贷效率,推动农业信贷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从而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