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驶入了快车道,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急剧膨胀。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省,究竟应该怎样与环境和谐相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及环保组织开始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环境。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类对一味肆意掠夺地球资源的传统环境观点的动摇,也是人类面对环境问题做出的正确反省,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此后,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讨论的头等议题之一。

1.国际组织在环保方面的行动

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后,国际组织积极行动,在共同应对世界环境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79年2月12~23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这是人类首次将气候变化作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大会通过了《世界气候大会宣言》,最终推动并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制订了世界气候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促进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大会上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被称为“里约热内卢公约”,这标志着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公约时代来临。自1995年起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1995年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写为UNFCCC,简称《气候公约》),旨在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基本国际合作框架。作为气候公约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简称《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签署,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气候改变对人类生存造成损害”。《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通过法规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除美国没有签署,加拿大于2011年退出该公约外,已有约190多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2007年12月3~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缔约方第13次会议,制定了《巴厘路线图》(Bali Roadmap),设定了后期关键性问题的具体谈判时间表,确定了各国今后加强落实《气候框架公约》的具体领域。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与会成员国最后达成《哥本哈根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并成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补充方案。这一系列成果表明了人类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努力和决心。

2.世界各国在环保方面的行动

在国际组织的倡导和国际公约的约束下,世界各国相继出台并不断修订完善本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环境立法较早、法规较多、管制较严的国家之一。美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政策是有关森林资源的保护,于1876年通过了《美国森林保留地法》,此后,《联邦危险物质法》《空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处理法》《联邦水质法》《空气质量法》《国家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国家能源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同时,美国还签署或参加了许多国际公约,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海洋法公约》等。此外,美国社会还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环保组织,如1969年成立的“地球之友”,这是第一批跨国环保组织,该组织倡导“人们想生存,就必须学会做地球的朋友”;1973年成立的“美国绿党”,旨在主张绿化城市、改善环境。面对世界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并据此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

3.社会公众的环保行动

在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争论不休和反环保运动此起彼伏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看法也未统一。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知识的加快普及,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理念得到更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一些民意调查则显示,社会公众对现行的环保法规和管制政策并不是十分赞同和接受。例如,1989年《纽约时报》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保护应考虑成本开支”,1992年的另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1%的被调查者认为“环保主义离现实较远”。

4.反环保运动

在国际社会环境保护主义日趋高涨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反对环境保护的主张也从未停息。反环保运动经历了一个从个别的、分散的、自发的组织到全国性的、有组织的发展过程。其中,以美国的反环保运动最具代表性。早在19世纪末,克利夫兰总统设立国有森林保护区时,西部各州就指责他只注重森林保护而忽视了美国人的利益。196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这一法案对当时美国的钢铁、电力、汽车等传统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的行业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导致这些行业开始加入反环保行列,最终迫使政府于1967年在《清洁空气法》修订案中规定,法案修订必须在一个有受影响行业代表参加的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1972年,美国政府通过了《联邦环境杀虫剂控制法》,这使得美国的化学工业成为联邦政府环境管制的主要目标,进而导致化学工业联合起来成立了三个组织以抵制美国政府的管制措施,它们分别是:美国工业健康委员会、化学工业毒物学研究所、美国科学和健康协会。随着环保立法的增多和管制标准的提高,一些工商利益集团不断受到环境管制的实质性威胁,且企业因环境管制而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甚至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地产开发商等也成为反环保力量。它们通过发动民众示威、成立社会组织、参加政府政策听证会、向政府提供环境信息咨询等措施,影响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环境立法。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环保问题尤为突出和严峻。2005年1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发布了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133位,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质量亟待提高。另外,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91个国家的1600多座城市的雾霾报告显示,全球雾霾最严重的100座城市中,中国有13座城市(见附录表1)。据专家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和破坏高达2000多亿元,并且还呈现出增长趋势。环境方面的专家通过分析目前的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得出,80%的污染来自企业污染物这一重要结论。因此,工业企业的环境保护对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个矛盾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环境治理面临重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的代价是粗放式的资源掠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解决当前的环境污染,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刻不容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草原面积等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我国的土壤退化严重,高原、丘陵地形较多,因此,我国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得我国生态环境的自然承载力明显降低,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个别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已经变得十分脆弱。

第三,我国经济结构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比较严重。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就制造业内部而言,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严重不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重重。

第四,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由于经济、科技、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民间的环保运动和环保组织发展滞后,社会公众对环境违法或环境执法行为的监管都比较薄弱,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存在不健全、不协调等诸多问题,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的难度。

尽管困难重重,但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楚和明确,治理环境的决心也非常坚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胡锦涛,2012)。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管制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与政策设计”为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