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大侄子
- 太子殿下他对我图谋不轨
- 这鱼不吐泡泡
- 2209字
- 2022-04-17 13:42:16
太子日日留在绛福轩。
太子妃却日日去皇后宫里被训斥。
“五年了!你连个孩子都生不出来,别人喝了那些东西本宫不信你也喝了!”
“现在跟本宫哭有什么用?但凡你和你爹把本宫放在眼里,何至于会做出那样的事!”
皇后看着眼前哭哭啼啼自怨自艾的太子妃,难掩怒意。
当初那件事她刚知道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
自己的兄长和侄女联合起来,竟要她儿子绝后?
堂堂一国太子,成婚五年没有一儿半女。
他在朝堂受到了多少攻讦?
她又在后宫受了多少白眼?
可到头来竟是自己的兄长和侄女干的好事!
所以太后训斥她,禁足她,太子冷落她,专宠旁人,她这个皇后通通视若不见。
没有教训,她眼里还会有她这个姑姑?这个婆婆吗?
不去想着怎么挽回太子,只知道跑来她这里哭诉。
呵!
那是她怀胎十月,九死一生生下的亲儿子!
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
他们父女俩欺人太甚,不去想着挽回,净想着从她这里想办法。
她能怎么办?
把太子押着送到她长乐殿?
成婚五年了,肚皮子不见一点动静,还有脸找她哭!
她才要哭呢!
人家益王成亲才半年,益王妃就怀上了!
太子妃面色难看。
自从端午过后,她这个太子妃先是被太后训斥,接着被太子冷落,被皇后训斥。
谁都能来踩她一脚。
掩在袖子里的手指甲深深嵌入了掌心,唯有这疼痛,才能叫她保持冷静,不至于在这里当场爆发。
回去的路上。
“娘娘……”
大宫女担忧的叫了她一声。
太子妃看着眼前一片萧瑟,深深地吐出一口浊气。
“无妨。”
她要忍。
这是外面,不是长乐殿。
她始终记得嬷嬷的话。
生不出来孩子又怎么样?
太子厌弃又如何?
只要王家在一日,姑母在一日,无论是谁生下太子的孩子,将来都要叫她一声母亲。
就如益王,便是当初风头压过太子,见到姑母一样要俯首听命。
如今太子起来了,又开始夹着尾巴做人。
庶子就是庶子。
陈良娣……
她看着绛福轩的方向,眼底一片漆黑。
那就祝你好运了。
早日怀上太子的孩子,才不枉费你登得如此高位。
……
冬月初,
荀氏平安产子的消息传了进来。
陈福林终于恢复点精神。
真好。
她大侄子出生了。
这辈子,他一定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快乐成长。
她亲自挑了一块尚未打磨的玉石,托景怀在孩子洗三当日送了回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盼望他今后能做个百般雕琢的君子。
“这是良娣给小公子的礼物,不能亲自前来看望小公子,良娣心里很是遗憾。”
康公公恭敬的站在堂内,将陈良娣的礼物和话转达。
今日是陈家长子长孙洗三,相熟的几家同僚都来了。
荀三爷带着荀氏她娘亲自来看外孙,还有岑家,陈圭林的未来岳家。
柳文宣代表的则是陈母娘家。
来的人不少,瞧着很有几分热闹。
这热闹在东宫康公公的到来又添了几分不一样的色彩。
就连荀三爷这个不理朝政的,都隐约觉得有些不对。
陈彦之亲自接待康公公,“只是小儿洗三,怎么能劳动公公跑这一趟。”
康公公一笑:“稚子降生,陈大人后继有人,日后必定子孙满堂,太子殿下与大公子一见如故,也特地为小少爷准备了礼物。”
东宫这回给陈家做足了面子。
等客人都走了,陈彦之才皱着眉头回到书房。
“太子殿下未免太过高调了。”
这是柳文宣说的。
虽然他们知道康公公今日来不全是为了小娃娃洗三,而是来取他们从江南带回来的东西。
可外人不知道啊。
东宫有个受宠的陈良娣,只是个区区五品官之女。
整个上京无人不知。
太子殿下还如此大张旗鼓给一个妾室的娘家侄子送洗三礼……
“烈火亨油,花团锦簇。”
陈彦之把着胡子,眉峰紧蹙。
“如今咱们一家已经和太子牢牢绑在一起,他定会保福林平安。”
太子手里的人不少,可能够如他们陈家这样上下齐心,肯死心塌地为太子卖命的可不多。
他们要对上的是世家豪族,旁人听了直摇头的。
“但愿吧……”
陈彦之叹了口气。
该给女儿的提醒他已经给了。
“记住在外行事定要谨慎,尤其是老三,可明白了?”
陈圭林被特意点出,立马嚷嚷着:“我现在每天累得跟狗一样,怎么可能去惹事儿!”
都是事儿惹他!
营里那群孙子以为他看不出来,他们根本瞧不上他。
这不?被他揍了几回就揍服了。
陈彦之闻言没再多说什么。
老三性格看似冲动急躁,实则粗中有细,很有分寸,时不时提醒提醒便罢了。
倒是老二。
“那个姑娘安顿好了?”
陈弁林难得愣了愣,似乎没料到父亲突然问他这事。
“父亲,人已经交给太子了。”
所以安顿好没安顿好,与他无关。
陈彦之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交出去了便好。”
兄弟俩刚把人带回来的时候,那姑娘白日黑夜都黏着老二,他瞧着儿子也没拒绝,还以为有戏呢。
那姑娘原先家境不错,原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只是家中发生了变故,才变得那般胆小怕事。
他们陈家是也不靠联姻,家世什么的过得去就行,人品好即可。
所以也不是不能接受的,端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文宣回去后定要同你父亲和叔父仔细商量,此事非同小可,切记不可冲动行事了。”
陈彦之语重心长地对舅侄子叮嘱道。
事实上这回柳文宣和陈弁林一道下江南,算是遭了太子的算计。
他一早就看中了柳家,所以才会在柳文宣在的时候前来拜访。
柳文宣年轻气盛,一腔热血一点即燃,不计生死和弁林走了一遭。
可他不能这么算计柳家。
所以叮嘱侄子回去一定和家里商量好了,若是柳家不愿意,他自有办法跟太子周旋。
若是柳家也愿破釜沉舟,愿意一搏,两家自然还要商量好些事情。
……
陈福林等了两个月。
陛下赐死的旨意还是没下来。
再加上大侄子出生了,她心情一好,病就好了。
管他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先前寄出去的信没有回音,连大侄子出生的消息都是太子告诉她的。
想来是她的信说得比较委婉,有些像叮嘱家里人谨言慎行不可狂放的意思。
这样也好。
皇帝陛下政务繁忙,说不定早就把她当个屁放了,忘记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