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经济学:释然职业生涯的经济理性
- 倪宏伟
- 4576字
- 2021-05-19 16:25:37
导论
我国数以亿计的员工都在职场这个社会大平台上打拼着。每年还有数百万饱经十年寒窗磨炼的毕业生怀着憧憬又忐忑的心情迈进那也许能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又或难以尽如人所愿的职场。
所谓职业,就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工作。所谓员工,就是在职场中从事具体工作的个体。所谓职场,就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下,在各类组织的职业岗位所构成的社会工作平台上,由于组织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模式与心理模式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群体生存环境。
首先,职场是由各类组织的工作岗位所构成的社会工作平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讲,组织是人构成的集合体,人是组织的立足点与归宿点,组织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关心人、满足人、发展人、完善人”。职场,既应当是人们共同追求物质价值的工作之处,也应当是人们共同追求精神价值的生活场所。
其次,职场是由组织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模式与心理模式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群体生存环境。然而,组织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模式与心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价值观和员工职业价值观所决定的,也即职场中群体生存环境的质量或氛围决定于组织文化的优劣,以及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科学与否。
最后,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给出的定义)。不难看出,职业生涯是一个从事职业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及践行的过程,是一个事业发展与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其中,文化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及践行的过程至关重要,它既指导着从事职业行为过程的方向,又决定着事业发展与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的结果。换言之,组织文化和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人们职业行动之前的指导性观念和人们职业行为结果背后的支配性思维。
有鉴于此,在互联网新时代的价值多元化与差异化的背景下,如何解决组织文化建设“文化理念天上飘,员工行为地上爬”的现实问题?怎样减少员工与组织价值观的隐形价值冲突?怎样摆脱物质攀比与金钱崇拜、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文化与道德的困扰,如何走出“以满足感官享受为人生内容,以跟着感觉走为人生哲学”的感官主义文化的价值迷惘?一言以蔽之,如何帮助员工穿透职业生涯的文化价值屏障,既充分实现职业人生价值,又有力促进组织的发展与进步呢?本书认为,秉持“职场经济理性”不失为一种科学而普适的职业价值选择,因为它是“人的自利性和利他性共存,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和公共利益最大化追求同在”的经济理性。
一、本书核心概念:职场经济理性与职场经济学
所谓释然职业生涯的经济理性,简称职场经济理性,它是以正确认知组织文化建构的哲学命题为基础,以科学而普适的经济学价值理念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作为解释组织深层特质的内核,由此概括出在职场上做人、做事的一组职业价值观,帮助员工穿透职业人生的文化价值屏障,达到一种释然人生与知之所为的生存与发展境界。
所谓职场经济学,是指职场经济理性对于员工在职场上做人、做事所起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认识论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可被隐喻为“职场经济学”,这正如“看不见的手”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的理论隐喻。
二、组织文化与职场价值选择的哲学命题
在互联网新时代各类文化观念满天飞的今天,怎样解决“文化理念天上飘,员工行为地上爬”的组织文化现实问题,以减少员工与组织价值观的隐形价值冲突?从价值哲学角度讲,价值共识的关键是在私人性的基础上如何保证公共性的问题;从组织文化建构上讲,组织文化建构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够同时满足“员工学习成长,客户满意忠诚,组织发展进步”等多元一体目标约束的组织文化选择的“均衡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指出:组织文化是组织深层的特质,根植于组织一切活动的底部。组织文化底部的深层特质有五个方面:自然和人的关系,现实和真实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由此可见,组织文化就是建构在对组织文化底部这些深层特质的根本性认知与系统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组织文化是组织外部文化和组织内部文化的集合建构。组织外部文化是用以指导员工如何处理外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文化规范;组织内部文化是用以指导员工如何处理内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文化规范。职场经济理性属于组织内部文化的范畴,其文化建构与价值选择的哲学命题就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人的本质、组织发展的本质、组织文化培育的本质这三大哲学命题。对于这三大哲学命题,不同的社会学科有不同的答案。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合规律性被誉为“社会科学的明珠”;经济学的普适性与合目的性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因此,经济学价值理念对于“人的本质、组织发展的本质、组织文化培育的本质”的回答,最具有科学性与普适性的解释力。
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经济学的完整人性假定,就是广义模式“经济人”所勾画的人性的复杂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看重并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并权衡追求利他主义和自愿负担约束等非经济利益。人还具有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机会主义倾向。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利他主义和机会主义两种动机或行为兼而有之。在经济学完整人性假定下,职业人生预期目标基础函数可以表达为:职业人生是在约束条件下,以有限理性与合乎规则的方式,追求自身与他人互利共赢意义上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职业人生的职业目标追求与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自利性和利他性共存,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和公共利益最大化追求同在。职业人生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与职业人生的平衡生活。
第二,组织发展的经济学人性本质是什么?在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组织(企业)发展的人性本质就是:人们为实现自我利益而产生的“意外副产品”。组织(企业)发展本质就是员工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所作所为的结果。促进组织(企业)发展进步的文化管理关键在于:运用“目的人”管理假设建构科学而普适的组织(企业)文化,使组织(企业)获得“以员工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企业竞争力”,“员工的满意与忠诚是企业竞争的最重要的资产”,这远比“以利润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企业竞争力”更强、更可持续。
第三,组织文化培育的经济学人性本质是什么?由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的基本属性,组织(企业)发展的本质是建立在“人们为实现自我利益而产生的意外副产品”的人性基础之上的。所以,员工只有在客观上要为组织做贡献,主观上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员工只有利人利己地为组织做贡献,自身价值才更有可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有鉴于此,从完整的意义上讲,组织文化培育的经济学人性本质就是:建构一种成功的意识形态,在协调人的自利性、利他性和机会主义三大人性矛盾冲突过程中,搭建起一座把员工利己动机引导到利他(利组织)效果上来的价值观思维桥梁,从而达成三大文化管理目的:对利己行为的尊重与引导,对利他行为权重的激励与提升,对机会主义倾向的抑制与转化。与此同时,组织文化培育的关键途径则在于:帮助员工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进行自我“价值澄明”,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与外在的约束条件,把握员工在组织中如何干才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根本问题,使理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员工行动的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员工由此形成科学而普适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人生观,建构起以职场经济理性为内核的高级态度文化体系与深层态度型人力资本,最终有力地促进组织(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三、职场经济理性的基本属性与重要意义
职场经济理性是职场战略规划理性、职场行为效率理性、职场发展路径理性、职场做人素质理性、职场做事能力理性和职场进取终极理性的集合体,包括引导员工做人做事的六大价值理念:职业产权观、综合成本观、稀缺成功观、合作交易观、绩效知识观和人生效用观。
第一,职场经济理性的本质属性。职场经济理性是组织文化意义上基于理性的职业价值观体系。德国哲学家E. 施普兰格尔将价值观分为六类:理性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审美的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他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这六种价值观方向发展,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六种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因人而异。职场经济理性是一种组织文化意义上“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理性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不同于施普兰格尔所界定的“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它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理性价值观,即人的自利性和利他性共存,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和公共利益最大化追求同在。职场经济理性是组织文化意义上具有普适性的职业价值观体系。
第二,职场经济理性的重要意义。首先,职场经济理性是组织文化选择的“均衡解”,能够有效解决“价值共识的关键是在私人性的基础上如何保证公共性的问题”,使得各个经济主体均能获得其相应的收益:员工成长、客户满意、组织发展。其次,职场价值理性是社会主义公民终极核心价值观的工具价值观。从组织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学有关国家、个人和职业团体之间相互辅助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上讲,职场价值理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中介。最后,职场经济理性的职业道德信仰属性,也是信仰重塑的基础工程。
四、职场经济理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为了达成目的,本书运用了多学科视角下交叉审视分析法、规范研究与案例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工具性价值观“定向结构性同化”思维分析法,对职场经济理性这一命题进行综合研究。
第一,多学科视角下交叉审视分析法。本书以组织文化学为基础,以经济学思维为主调,并借鉴了哲学、管理学(包括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市场营销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内容,对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职业人生经济理性进行交叉审视,以期得出新的知识。第七章第五节的“系统与交叉审视思维方式”一段就是对这一方法的具体概括。
第二,规范研究与案例实证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主要以经济、管理、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依据,从一般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出发,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按照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的研究步骤,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出结论。由于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员工价值观的建构与培育,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行为与结果的管理,其变量关系相当复杂,很难建立实证模型,因而本文较多地运用了规范研究法。尽管如此,在用规范研究法推导出结论的情况下,辅以大量的案例来相对地“实证”规范研究的结论,使之更具说服力与解释力。
第三,工具价值观“定向结构性同化”思维分析法。所谓工具价值观思维方式就是根据价值观的二分性原理,从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的关系及其管理效用中抽象出来,并通过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关系的类比推演,所得出的一种管理思维方式,其哲学本质就是实践理性。这对加强文化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核心命题及其各章节论点的实证性案例的选择,大多是基于工具价值观思维框架,对外部信息进行定向结构性的同化所得来的。
此外,本书第七章中“职业绩效提升的思维选择理念”一节所介绍的系列思维方法,如A=>(C→E)科学思维方式、管理三层结构的思维方式、文化信息过滤网思维方式、获取团队性知识收益的思维方式等,也是本书重要的研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