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单位国际价值量的一般表达式及主要结论

综上分析,从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到相对复杂的金属货币流通的国际贸易经济,再到更加复杂的也更加接近现实的纸币流通的国际贸易经济,单位国际价值量的决定模型从特殊逐渐推广到一般。现在可以构造统一的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式即单位国际价值量的表达式,即:

p*ii时,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式(71)表示的是物物交换经济条件下出口商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当p*i=pi时,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式(71)表示的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用金作为标价货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当时,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式(71)表示的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用银作为标价货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当时,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式(71)表示的是纸币货币流通条件下用美元作为标价货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当时,单位国际价值量决定方程式(71)表示的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用英镑作为标价货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需要注意的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金和银也可以作为普通商品出口,故出口商品种类总数可以用n替代n-2。进一步分析,出口商品的行业国际价值量和国别国际价值量显然也能用统一的表达式来表示。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条件下,即“国际等价交换”和“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总量等于实际投入其生产的世界劳动总量”,结合“一价律”假定,可以推导两种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任意单位出口商品国际价值量方程,它等价于该商品的国际价格与所有不同出口商品国际价格总额的比例与世界劳动总量的乘积。进一步看,任意单位出口商品国际价值量与所有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出口总量的乘积就等于该行业的国际价值总量;任意单位出口商品国际价值量与任意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出口总量的乘积就等于该行业的国别国际价值量;任意国家所有行业的国际价值量加总就是该国的国别国际价值总量。诚然,可以继续推导任意两种出口商品的单位国际价值量之比等价于内含的世界必要劳动量之比,也等价于相应的国际价格之比即国际交换比率,说明世界必要劳动决定的国际价值是国际价格的基础,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可以推广到国际价值领域。

按照世界劳动总量按比例分配的逻辑,不仅可以说明国际价值量取决于两种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可以在数学上区分两种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对国际价值量的不同决定作用,以及将它们区别于世界市场对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影响作用。具体来看,首先,世界劳动总量根据第二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在出口商品的所有行业按比例分配,从而决定行业国际价值量;然后再根据第一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在出口商品的单一行业内部按比例分配,从而决定单位国际价值量。[43]而世界市场不能凝结世界劳动形成国际价值量,即不能决定国际价值量,而是通过影响国际价格和出口商品量来影响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比例,进而作用于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另外,无论用何种国际货币来统一标价,国际价值量的表达式只是在国际价格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别,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国际价值量都是由两种内在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而且世界劳动总量分配给单位国际价值量的份额都相等,并不因标价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两种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国际价值量理论可以说明,在国际贸易中,任意国家出口商品能否实现国际价值,以及实现多少国际价值,进而得到多少国际剩余价值即贸易利润,首先取决于第二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或者说,能否创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创造必要的世界市场需求量。然后,再看第一含义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些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等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行业成为该国从事国际贸易的支柱行业,即在国际贸易发挥支配作用的行业。进一步讲,任意国家的贸易优势地位不是绝对不变的,一般而言,会随着该国及其他国家的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世界市场需求偏好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新兴主导行业的特点是增长速度较快,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能够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强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并具有成为支柱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该在充分利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培育、提升该行业的贸易优势,不断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抢占国际产业分工的有利地位和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有利环节。

两种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值量理论对于理解学界长期争论的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最早提出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的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认为,正是由于在国际交换中,一个国家的n个人的劳动产品可以交换另一个国家m个人的劳动产品,所以,这种不按照劳动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交换,表明劳动价值论在国际交换中“失灵”了,而国际交换的原则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之后,李嘉图的追随者,比如鲍威尔、伊曼纽尔、名和统一等学者在不同假定条件下进一步证明了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国别生产率差异说。但是,本文的讨论说明,李嘉图主义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其实是不同国家投入和消耗的自然劳动时间之间的交换,而不是马克思强调的实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交换,也就是所谓的等价交换,这不仅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而且与能否满足世界市场需求有关。那么,所谓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就具有了两种形态。一种是在等价交换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取决于相应的单位国际价值量比例,即内含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比例,所以,国际不平等交换是形式上不平等而实际上是平等的,否则,国际交换就不能发生,世界市场也就不会存在。另一种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前提下,也就说不同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不等于相应的单位国际价值量比例,所以,国际不平等交换是形式上不平等而实际上也不平等,如果不考虑垄断、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影响,在供求不均衡的条件下,这样的国际交换也会存在。但是,从长期来看,非均衡状态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而国际不平等交换在马克思的供求均衡的等价交换条件下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