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二:寒湿外侵肺气郁,祛湿散寒效桴鼓

【基本资料】

谭某,女,59岁,退休人员。既往体健。

【发病过程】

患者10余天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不爽,因症状反复,于2020年2月5日至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就诊。接诊见患者咳嗽,咳痰不爽,无发热恶寒,口干,无鼻塞流涕,无咽痛咽痒,时有头晕,无头痛,倦怠乏力,无周身酸痛,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气促,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纳眠一般,二便调。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4×10 9/L,淋巴细胞绝对值1.31×10 9/L。C反应蛋白29.50mg/L。降钙素原<0.02ng/ml。胸部CT:双肺多发斑片状阴影及磨玻璃样密度影,考虑炎症(图2-1-6)。予奥司他韦胶囊75mg(2次/d)、莫西沙星片 0.4g(1次/d)治疗,拟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收入隔离病区。
图2-1-6 2020年2月5日胸部CT平扫

【首诊证候】 2月5日(入院当天)首诊:

患者神清,精神疲倦,咳嗽,咳痰不爽,口干不欲饮,头晕,头部昏沉感,胃纳欠佳,无发热恶寒,无咽痛咽痒,无鼻塞流涕,无胸闷心悸,无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急痛,无皮疹及皮下出血点,眠一般,二便调。舌淡,苔白腻(图2-1-7),脉细滑。
图2-1-7 首诊舌象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

寒湿犯肺。

治则治法:

散寒祛湿,宣肺止咳。

处方:

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 10g,厚朴 10g,法半夏 10g,苍术 15g,陈皮 10g,草果 6g,麻黄 3g,槟榔 10g,茯苓 15g,薏苡仁20g,白蔻仁10g,杏仁 10g。

服法: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随诊过程】 2月6日二诊:

患者服前方后,精神好转,咳嗽较前稍减轻,头部昏沉感改善,无发热,无恶寒,无咽痛咽痒,无鼻塞流涕,胃纳稍改善,眠一般,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处理:

诸症好转,寒湿稍化,肺气得宣,继服前方2剂。

2月7日三诊:

患者神清,精神可,少许咳嗽咳痰,偶有头晕,纳可,无发热恶寒,余无特殊不适。舌淡,苔微腻(图2-1-8),脉细滑。

处理:

临床症状进一步减轻,无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连续2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达到解除隔离标准,嘱患者出院回家注意调养,避风寒,调情志。

2月14日复诊随访:

神清,精神可,偶有咳嗽,无痰,无发热恶寒,无头晕头痛,无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舌淡,苔薄白(图2-1-9),脉细。
图2-1-8 三诊舌象
图2-1-9 复诊时舌象

2月14日复查胸部CT:

双肺多发斑片状阴影及磨玻璃样密度影,考虑炎症,较前明显吸收(图2-1-10)。
图2-1-10 2020年2月14日胸部CT平扫

处理:

患者目前湿邪之象不明显,遗留咳嗽为肺气不宣,治法当宣肺止咳。

处方:

止嗽散加减。
桔梗 10g,荆芥穗 5g,百部 10g,白前 10g,甘草 5g,陈皮 5g,紫菀 10g,苦杏仁 10g,厚朴 10g,枳壳 10g。

服法:

上药服5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13日随访患者,咳嗽好转,余无特殊不适,嘱患者加强生活调理。

【按语】 (1)辨证分析:

患者年近六旬,脏腑功能渐虚,久居岭南湿地,加之冬令时节阴冷潮湿,寒与湿相合而侵袭人体为病也。寒湿阻肺,肺气失宣,故见咳嗽;湿邪重着黏滞,阻滞气机,故咳痰不爽,头部昏沉感。湿阻中焦,津液不能上呈,故见口干但不欲饮。舌淡,苔白腻,脉细滑,符合寒湿之象。《素问·咳论》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2)治疗思路:

历代医家均对咳嗽治法有诸多论述。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中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认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本例患者咳嗽为感受寒湿外邪,属外感咳嗽;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易伤脾碍脾。脾运不健,饮食精微失于运化,易生痰湿,湿邪上犯于肺,致使病情加重。因此,治疗中宣肺止咳的同时,应散寒祛湿,健运中焦。

(3)临证启发: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时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临证需分清寒热虚实,把握核心病机,遣方用药,随证加减。辨证要注意做到主次有别,针对主病主证,采用某一主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兼病、兼证的情况,兼顾并治。
(奚小土 王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