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
- 张忠德 邹旭主编
- 1411字
- 2025-02-23 07:09:36
四、明清时期瘟疫防治理论的成熟
明清时期,战争频发,疫病猖獗。据文献记载,明清发生疫情约140次。在此背景下,大量温病医家通过治疫实践,促使疫病治法和理论突破创新,以吴又可《温疫论》为标志,逐渐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学说,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温疫学派。
明代医家吴又可,编撰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首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为后世温疫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又可《温疫论·自叙》所云“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提出“异气”是导致温病发生的原因。《温疫论·原病》所云“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明确指出口鼻传染的途径。在治法上,吴又可提出“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并创制“达原饮”用于疫病的治疗,为后续温疫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继明代医家吴又可后,对疫病认识逐步深化,辨证方法日趋成熟。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成为温病学辨证的基本纲领;所著《外感温热篇》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指出疾病感染途径、病位所在。喻嘉言《尚论篇》所述“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将疫病分为上中下三焦进行论治。薛雪《湿热病篇》论及三焦,提出湿热病治疗当立足于分解湿热,分立三焦,提出气化三焦的观点。吴鞠通《温病条辨》确立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温病治疗原则,正式形成三焦辨证的辨证纲领,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及处方选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范例。
亦有医家融合各家辨证方法,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所述“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的观点,熔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辨证于一炉,主张“寒温统一”论治疫病。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伤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热”,指出温病新感、伏气并存,在认识上不可偏废;而对伏气温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法,王氏也有许多精辟论述。
在《温疫论》的影响下,温疫学说得以深入发展。戴天章在《广瘟疫论》卷四确立治疗温疫“汗、下、清、和、补”五大治法。再如余霖《疫疹一得》中强调温疫以清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法,创制清瘟败毒饮治疫病,为温疫病的治疗开拓了新境地。
此外,刘奎《松峰说疫》记载“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试观入瘟疫之乡,是处动有青蝇”,认为苍蝇是传播疫病的重要媒介,首次创立“瘟疫统治八法”,总结中国古代预防温疫之法,撰为“避瘟方”,并提到许多具体防疫措施。
晚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明确指出空气和水是导致温疫流行的重要环节,创立以中焦病变为中心、以疫热怫郁为病机关键、以中焦传上下表里为传变形式的理论体系,治疗上以“逐秽”为第一要义,贯穿着宣、清、通三大治则,自创以升降散为总方的方剂治疗疫病。
综上所述,中医学中的疫病学说与温病学说是经过历代无数医家与疫病、温病进行顽强而艰苦的抗争才逐渐形成的。由于这些著作论述的病种较局限,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发展、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瘟疫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借鉴。
(张忠德 奚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