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人都想赢的时代,胜出靠的是专业

接触的人多了你会发现,在职场,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已经能独当一面,做事有成效,领导认可,同事尊敬,拿着很高的年薪,甚至猎头围着转;相反,我们也会见到有些40岁、50岁的人还在跟年轻人抢工作,工作成果一般,讨论问题啰哩啰嗦,毫无效率,凭着年龄和老面孔混迹于江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

有的人说是努力,但问题是我们身边的多数人都很努力,不努力的人只是少数,而且你也不知道那些少数看起来不努力的人背后究竟是否努力。

有的人说是经验,如果经验是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年轻人哪有机会?现实是我们经常见到年轻人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有的人说是学历,可统计显示学历高的人并不一定都做得很成功,也有很多出身一般,甚至辍学、肄业的人,却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既然上面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答案,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专业”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自己领域成为专家的能力,但培养这种能力本身是需要方法的。

由于做的是管理咨询工作,我每年都会近距离接触很多优秀的企业。在这些企业里工作的员工,既有来自华为、平安、华润、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顺丰、美的和方太等国内优秀企业的人才,也有来自高盛、花旗、汇丰、西门子、IBM、三星、甲骨文、可口可乐和美世咨询等世界优秀企业的人才;既有CEO、副总裁等高层管理者,也有供职于一线的职员;既有后台职能部门的人,也有很多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在通过访谈这些人以及细致观察后,我认为真正的专业人士与普通人士的区别就在于专业能力。做得好的人,通常专业能力很强,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做事有逻辑,有方法,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能持续自我突破。而那些做事一般的人,通常是凭感觉做事,毫无方法可言,或者退一步说,即使有方法,也很零碎、不系统。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系统地指导那些职场上有上进心、想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专家,但还没有找到方法成为其所在领域的专家的人。当前,政府也在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其实,专业能力的欠缺恰恰就是制约各行各业供给侧品质提升的重大障碍之一。国人总是喜欢到海外购物、购买进口产品,不是他们愿意花高价,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国外的产品品质更好,值得花高价。所以,也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够为我国各领域供给侧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一些指引。

我不是作家,我只是企业管理领域的一名实践者,工作中通过阅读、思考、观察、交流、实践、反思和写作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不断突破。我不擅长、也不想用更多华丽的词语,我更想用一种接地气、有自己风格的语言进行总结和呈现。

由于受本人水平、写作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书若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当然,也希望与各位读者一起,对书内或其他有意思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谢谢!

赵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