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思录

1

每个人都需要认可和温暖,这是人性在生存中所展现的一种必要的需求,但如果必须依靠外界的认可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通过他人的温暖才能获取到一分欣慰,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真实意义上的独立性。一个能够在孤独中认可自己、感受温暖的人,才是真正独立的人。

2

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抑或是社会性的关系,如果能够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独立的空间、力所能及的支持,呵护而不占有,欣赏而不侵扰,给予而不索求,那便是真爱。

3

人人都可以运用物质、名利和情感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但不可以用此来填补自己的贪婪,因为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只会越填补空缺越大,最后成为伤天害理的工具。

4

读书无所谓有用无用。如果读书是为了有用,你可能会很失望,甚至失去继续读书的动力;如果觉得读书无用而不读书,或许会让你的思想变得苍白甚至丢掉灵魂。但读书有一样好处,就是可以让一颗心安静下来。

5

人之所以经常感到苦恼,是因为太希望给自己的行为搭配一个满意的结果:生个孩子希望听话懂事;读个书希望考取功名;谈个恋爱希望幸福长久;结个婚希望白头偕老;谋个生活希望名利双收;吃五谷杂粮希望健康长寿;就连说个笑话也希望别人笑到前仰后合。希望越来越大,苦恼也越来越多。

6

梦想可以让人成就未来,也可以让人跌入深渊,不是每个梦想都适合所有人去追逐;成就未来的未必是美好的梦想,跌入深渊的也未必是梦想的陷阱。

7

人们认为所有伤害他人的人都是不负责任的人,所有被伤害的人都是内心不够坚强的人。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情,那么这个世界便不存在伤害他人的人;如果每一个人的内心强大到不被外人外物所伤害,那么这个世界更不存在被伤害的人。伤害与被伤害原本是不存在的,只是个体内心的感受而已。

8

无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也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性别与年龄存在怎样的差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错误基本都是别人造成的。

9

我们所希望获得的一切,往往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想象力,而非对人、事、物真实本体的需求。因为所有真实的本体都会令我们失望,而想象力却总能不断给予我们希望。

10

越是令我们充满希望的人、事、物,越会让我们失去自我;越是令我们失望的人、事、物,越能让我们找到真实的自我。但人们总是热衷于追逐希望,逃避失望,所以就难以发现自我的真实本性。

11

一个人对赞美和陪伴的需求越多,其内心就会越空虚寂寥;一个能够读懂自己的人是不会依赖他人的赞美和陪伴的,因为他知道最长情的赞美和陪伴是源于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对话。

12

我们所恐惧的从来都不是未来真实的生活本身,哪怕它磨难重重、千疮百孔,真正令我们感到惧怕的是对现在所希望的或是现在所拥有的人、事、物的一种失去。

13

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要么就从未出现过,要么只会出现一次,无论之前或之后你对某个人是怎样的感觉,最多只能是喜欢或仰慕,但肯定不会是爱情。因为在情感世界里唯有爱情才会深入骨髓、刻骨铭心,而这样的感受不可重复。

14

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人,除非他自己想改变。所有认为可以改变他人的思想都是自以为是。一个人可以接受他人的思想,但改变自己这种事情,一定是需要亲力亲为的。

15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他人干预得越多,越会埋没一个人的真性情,甚至扼杀属于他自己本该有的真实前途。

16

虚伪的盛行绝不是人性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导致虚伪无处不在的原因应该是真诚的人和真诚的言行在实际的交际中遇到了难以抗拒的阻力和困难。只有每个人都打开真诚的通路,让真诚得以无所阻碍地畅行,才能杜绝虚伪的盛行。

17

天空的蓝是乌云和雾霾所无法遮蔽的,就像懂爱的人内心深处的爱,无论你用多少的世俗都不能扼杀那份属于它的渴望与纯粹。

18

大自然的神圣与美妙带给人的快乐是远远胜过物质、功名给人带来的满足感的。欣赏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愉悦是自然的、真实的,也是纯粹的,而在名利的满足感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多的苦痛。

19

不用焦虑你所失去的,也不用纠结你未得到的。看似不公的命运在生命的天平上从来就不曾倾斜,所以得到和失去都不会是人生的砝码。

20

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拥有一颗清净自在的心,观万物而不起杂念,处孤独而不生凄凉,唯清唯净唯自在。

21

生命是有声音的,这声音是生命本身真实的诉求,只是我们在外界的嘈杂与诱惑中丧失了聆听来自生命之音的能力,从而错过了对生命的真实感知,以至于丢失自我、徇外为人,却浑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