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汽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的关键技术

汽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是一项相对较新,涉及自动驾驶、模拟仿真和测试评价等诸多领域的技术,具有典型的多学科和跨领域特征,而仿真场景的构建、环境传感器建模及仿真测试评价等都是其关键技术。

汽车自动驾驶模拟仿真技术是精确物理建模、高效数值仿真、高逼真图像渲染等方法的集成,需要逼真地构建包括车辆、道路、天气和光照、交通等在内的人车环境模型,以及各类车载传感器模型。针对汽车行驶环境无限丰富的特征,以及对车载环境传感器的复杂影响,综合运用几何、物理、图像及概率等多种映射方式构建具有不同属性、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高逼真度数字化场景及场景库,如图2-7所示。

图2-7 基于多维度映射的场景构建

针对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与产品的测试特点,一方面,道路交通事故往往发生在一些边缘或极端行驶工况,属小概率事件。而对小概率事件的测试往往需要巨大的数据样本或很长的测试周期,更何况事故本身的危险性和难以复制性,使得道路测试既不安全,也不现实。另一方面,借助模拟仿真方法与工具,可自动构建并生成各种内容丰富、逼真、数量巨大的虚拟场景,自动创建各种典型驾驶工况、极限或边缘行驶环境,创建满足DO-178C、ASIL和ISO 26262、SOTIF等在内的各种测试标准、规范及测试需求的测试用例,实现汽车自动驾驶全天候、全工况的自动化测试、验证和评价,体现了比实际道路或场地测试更为明显的安全和效率优势。

汽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1 汽车行驶环境模拟技术

汽车行驶环境十分复杂,包括道路、交通、天气和光照等复杂成分,广泛地涉及物理世界中声、光、电、热等物理现象,以及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雨雪雾等在内的大气现象。行驶环境不仅是影响汽车行驶安全和性能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车载环境传感器对环境检测和感知的关键因素。环境模拟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对车载环境传感感知的影响机理也极其复杂,具有高度的随机特征和不确定性等。

汽车行驶环境无限丰富,极其复杂,不可穷举,测试场景则是对行驶环境的有限映射。测试场景从属性上可分为自然驾驶场景、标准规范场景、危险极限场景等不同类别;从组成上一般又包括道路及道路结构(路型、路面、路网等)、交通参与物(车辆、行人、自行车等)、行驶场合(高速公路、城市、乡村等)。

危险极限场景有别于自然驾驶的正常性和典型性,是影响驾驶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仿真测试的重要测试手段,体现了仿真场景在加速测试或压力测试方面的独特优势。危险极限场景一般包括恶劣天气环境、复杂道路状况、无序交通条件、典型交通事故等,通常由不良天气光照条件、复杂地理地形、交通混乱拥堵、路面缺陷、障碍物、驾驶员的不当操作等引起。

汽车虚拟行驶环境或仿真场景,一般可通过对真实行驶环境的数字化离散采样,叠加包括随机移动、翻转、扭曲、遮挡等人为随机干预,结合3D可视化处理等方法构建。另外,仿真场景也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方法,从不同维度的映射构建而成,即根据环境传感器的感知特性从几何特征、物理特征、图像特征和概率特征等不同维度抽象构建场景,完成对行驶环境的抽象过程,包括道路模型或地图导入、场景渲染、交通建模、天气与光照建模等。场景构建不仅是构建类似真实道路影响被测车辆运动的道路、交通和气象等因素,包括前后车的加速、急转弯、不当切入、急停等,也是车辆避障策略设计或自动驾驶模型训练的重要数据样本来源。

仿真场景同其他测试场景一样,其质量决定仿真测试的效果,其适用性决定仿真测试的效率等。仿真场景的质量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评价:① 场景的逼真度或真实性;② 场景的覆盖度或完整性;③ 场景的复杂度或无序性;④ 场景的危险度或边缘性。场景的适用性主要指场景与被测对象或被测内容的关联度、针对性及对不同被测对象或内容测试的泛化能力。

2.3.2 环境传感器建模技术

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常用的环境传感感知设备包括各类相机及雷达、定位和无线通信设备等,包括基于几何与物理建模和图像模拟混合建模方法的相机模型,以支持对车载相机、视觉成像和图像处理等的模拟和仿真;包括考虑雷达电磁波发射、传播、反射和接收机理,考虑复杂天气、地表杂波和干扰等环境因素,目标散射面积(RCS)等对功率衰减和检测误差影响机理的雷达建模方法,以及支持定位导航的GPS建模和支持车车通信的车载无线通信信道建模方法等。

场景的“视觉”是环境传感器或环境传感感知与融合系统。环境传感器一般包括检测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等。前者一般输出未经处理的原始信号(Raw Signal),如雷达的扫描反射线、相机的像素信号等;而后者则是经过传感器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的检测信号(Processed Signal),包括目标聚类与跟踪、图像畸变校正与去马赛克等,如图2-8所示。

图2-8 仿真测试的环境传感器建模

2.3.3 车辆动力学建模技术

精确且高效的车辆动力学建模是汽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的重要基础,包括汽车底盘(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和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差分器等)建模、轮胎建模等。此外,驾驶模拟器还包括方向盘力感模拟和驾驶动感模拟等,以支持汽车自动驾驶在各种行驶工况下的运动轨迹跟随、安全避撞,以及动力性、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等的模拟仿真。

2.3.4 一体化模拟仿真技术

汽车,特别是现代智能汽车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涉及概念设计和定义、系统设计与分解、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测试与验证等诸多环节,而不同环节又有着不同的技术需求。传统的模拟仿真技术往往建立在不同的仿真平台上,存在时钟不同步、数据不兼容、界面不统一,以及虚拟仿真与道路测试脱节等问题。建立一体化模拟仿真平台即是实现从离线到实时、从软件模拟到硬件在环、从虚拟仿真到实车测试,以及包含人车环境在内的无缝工具链和数据链,形成支持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与产品研发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和不同需求下的分析、设计、研究、测试、验证和评价等一体化仿真流程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