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进行,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以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受到了很大的现实挑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越来越低迷,外部需求拉动总体经济增长的作用力逐渐趋向弱化。虽然中国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在2008年后更加凸显,但是国内产品由于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质量等原因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需求水平。例如,中国人海外抢购现象的不断出现就反映了“中国制造”滞后于国内需求水平的现实。而“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是实现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另外,中国的生产要素供给也在逐步发生改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12年至2016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连续五年绝对量的下降。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企业工资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情况都迫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产品。而经过30多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跃居全世界第二,在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也趋向于极限。与此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差距巨大。特别是,按照人均GDP中国刚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阶段,各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层出不穷。在此经济背景下,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从某种角度看是一场转换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经济改革。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经济增长转型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生产率。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角度来看,正如“趋同经济理论”所论述的思想,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最终结果是殊途同归地依赖于生产率,尤其是企业生产率分布及其生产率提高,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也同样依赖于生产率相关问题的解决。

当然,企业生产率分布变化及生产率提高受到相应金融体系的影响,因为生产率相关问题背后涉及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及各企业之间的不同配置。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经济金融化步伐的加速推进,金融体系逐步渗透于经济各个部门,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现实中,相关金融体系的配套支持是实现国家、地区、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引起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所需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企业必须借助金融体系,通过外部融资才能解决相关资金的需求。在现实经济中,企业获取融资难易程度和融资规模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的金融体系规定着不同企业投资运行机理,金融发展会重塑原有的投资运行机理并决定企业生产率提高和分布状态。通过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以得出,企业生产率水平及其分布状态与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范围不断拓宽,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利率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变量,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和2013年分别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上限和下限,金融机构对不同企业可以实行差别化定价。从金融市场结构来看,中国金融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逐步形成了多样化金融机构、多层次金融市场和多元化金融工具的复杂和完整的金融体系。从金融规模核心指标社会融资存量规模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社会融资存量规模达到174.64万亿元,与GDP的比值达到了2.11。金融规模的扩大使金融体系对经济各部门的渗透性不断增强,从某个角度反映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和显著地位。

毋庸置疑,在过去30多年中国金融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企业生产率提高和分布优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然而,在金融体系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难以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具体体现为,尚处于市场化转型阶段的中国经济和发展初期的金融体系,不仅面临整个社会金融资源不足的限制,而且受到中国金融体制不完善的制约。尤其是中国金融区域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区域金融体系的分割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不均衡和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低下。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分布状态,抑制企业、产业、地区和国家的生产率提高;但在另一个角度却反映了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中国经济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使金融体系适应企业生产率提高以及资源在不同生产率企业间配置的需要。

二 研究意义

从某种角度考察,生产率始终是人类社会关心的一个主题。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整个理论大厦的一个基石,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人类社会如何将既定的资源生产出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而企业生产率的分布状况和总体生产率水平是既定的资源生产出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的决定因素。在现实经济中,生产率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既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毫无疑问,一个经济体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也需依赖于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合理化。在现实经济中,生产率水平是由生产者投入的资源方向和资源数量决定的。生产率提高往往伴随着生产者对技术相关方面的投入。从广义范围理解,这种投入是一种投资活动;而投资活动是一个价格发现、利润追逐和风险规避的过程。金融体系是资源配置的平台,其发展水平体现了资源的配置状态和配置效率。金融体系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积累等方面存在重要作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对技术的广义投资活动更加趋向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之轨道。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下,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正因如此,金融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和企业生产率分布优化。关于金融发展对生产率效应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金融发展如何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和优化企业生产率分布。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从新的视角和不同层面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和两者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若要实现深入研究和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效应,除了现实分析和对策研究外,还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理论机理分析的作用主要在于反映出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一般性作用机理特征。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相关性很强的动态过程,可以从不同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渠道,比较系统地来解释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揭示出来。新古典经济学虽然重视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但是其理论分析框架中假定技术水平外生给定,忽视技术进步的内生机制,因此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直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经济学家得以把金融因素引入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中,再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来阐述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作用。由于接受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框架,经济学家在理论分析中应用了生产企业同质性和无要素错配的假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理论的解说力,当然这也是目前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为了在该薄弱环节有所突破,本书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引入分析框架中,使理论研究更为贴近现实,并力图阐述在企业视角下金融发展通过不同渠道对生产率的作用机理。毋庸置疑,对金融发展影响生产率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现有相关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理论的发展,相关金融发展对生产率作用的经验分析也大量涌现,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金融发展对生产率作用效果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分歧,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书在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微观企业视角,分别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生产率分布和企业总体生产率三个方面,着重考察了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影响,这对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正确认识和把握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作用,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