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城市和帝国的“首都”

要理解纽伦堡,仅仅从经济繁荣的视角去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观察很可能会导致忽视纽伦堡人对于政治变化的敏锐程度。除了是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纽伦堡同时还是德国重要的政治中心。马丁·路德(MartinLuther)曾经形容纽伦堡是“德国的耳朵和眼睛”。他的最大辩论对手,同时代的科赫洛伊斯虽然在神学观点上与路德不一致,但他也认为纽伦堡“不仅是德国的中心,还是整个欧洲的中心”[1]。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Emperor Charles IV, 1316—1378)在1356年颁布的金玺诏书(GoldeneBulle)中奠定了七位选帝侯的传统,同时还使纽伦堡成为每次选举新皇帝后召开第一场帝国国会的所在地。[2]142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Emperor Sigismund, 1410—1437)颁布法令要求把“帝国重宝”——包括皇帝加冕时使用的皇冠、权杖、宝剑、皇袍和宗教圣物全部永远收藏在纽伦堡。这个决定赋予纽伦堡巨大的荣誉、提高了它在经济和艺术上的重要性,让她与帝国的光辉同在,也象征这个城市会永远得到王权的庇护与照料。[3]这样一来,奠定了纽伦堡在神圣罗马帝国中作为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也使这座城市成为皇帝忠实的追随者。

神圣罗马帝国没有首都,而帝国议会的所在地纽伦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皇帝的城市”。皇帝在各个城市巡游,以展示他的权力和重要性。其中纽伦堡要比其他城市更为重要。在城市的庆典上,经常会挂出绘有皇冠、王仗和圣矛等图案的横幅,在高塔的尖顶上挂起象征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之鹰”的旗帜。旁观者有幸看到这些圣物并进行祷告后,便能得到免除347年又275天罪过的赎罪券,最多可高达632年。[4]16世纪一位作家占·博丁(JeanBodin)称纽伦堡是“最伟大、最知名和最有秩序的帝国城市”[5]。而皇帝在纽伦堡的城堡竖立在高山之上,可以俯视整个城市的全貌,这象征了在这个城市之中,皇帝的权威性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自由的帝国城市(Frei- und reichsstett),它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同时也是互惠互利的。皇帝支持城市保持在领土和统治上的独立性,城市则会向皇帝提供军队和财政上的支持。对于纽伦堡的权贵家族来说,让子弟们参军是提高家族地位的好办法,像市政委员皮克海默就曾经参军。马基雅维利对这一现象有过描述:“德国的权力更多把持在城市,而不是诸侯手中,而像纽伦堡这样的城市,是帝国真正的神经。”[6]

然而“皇帝的城市”只是德国帝王的一相情愿,并非纽伦堡资产阶级的意愿。换言之,纽伦堡与德国皇帝建立的密切关系只是因袭着一种中世纪“帝国城市”的传统,远非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与君主的结盟。凭借着坚固庞伟的城堡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纽伦堡与德国皇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凭借着独特的政治地位,纽伦堡能够获得帝国的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的政治保障。为此,纽伦堡尽其所能地回报皇帝,它每年上交的税额一直排在德国所有城市的前列。纽伦堡以此博得历任德意志皇帝的宠爱,1521年至1524年间,神圣罗马帝国将行政中枢设在纽伦堡,[7]1522年至1524年间,在纽伦堡连续举办了三次的帝国会议。[8]这使得纽伦堡获得了德国实际上的“首都”的政治地位。

由于纽伦堡独特的政治地位,纽伦堡的市政委员对德国的局势变化特别警觉,也相对谨慎。一方面,他们向信奉天主教的查理五世保持效忠,另一方面,在城市里进行新教改革以顺应市民们的要求;同时调整改革的步伐以避免城市动荡。他们甚至禁止汉斯·萨克斯一些反对天主教的诗歌的传播,并对他的写作进行斥责。[9]美国学者布洛克曼(StephenBrockmann)认为,纽伦堡的新教改革正好处于欧洲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早期的阶段,封建社会走到末期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刚刚开始萌芽。[10]在中世纪时期一直在军事、社会和经济事务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骑士和低级贵族开始失势,权力逐渐从他们那里转移到富裕的城市手中,如纽伦堡和奥格斯堡。同时,这个时代对权力的定义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封建时期,权力主要和领土的所有权,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权相关联。到了近代,权力渐渐被解释为贸易、资本和货物的生产。纽伦堡是最早出现的商业城市之一,它通过贸易积累起大量财富,并且生产商品。起先作为领主统治着一群农民的骑士,还有低阶层的贵族们渐渐变得贫穷,他们其中许多人开始对城市以及富有的市民们感到愤怒。格特茨·冯·贝利欣根(Goetz von Berlichingen)在他的自传里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位骑士是如何竭尽全力地反对势力日益庞大的城市的,其中包括纽伦堡。[11]


[1]约翰·科赫洛伊斯是纽伦堡人,年轻时与皮克海默是好友,后担任萨克森公爵的宫廷神甫,同时也和公爵的观点一致,反对马丁·路德的观点,当时天主教阵营反路德宣传的作品大多出自他的笔下。约翰·科赫洛伊斯的传记请见MartinSpahn, Johannes Cochlaeus: Ein Lebensbild aus der Zeit der Kirchenspaltung(Berlin:VerlagvonFelixL.Dames,1898)。

[2]MartinSchieber,Nürnberg:Eine illustrierte Geschichte der Stadt,pp.36—39.

[3]JeffreyChippsSmith,Nuremberg,ARenaissance City,15001618,p.28.

[4]JeffreyChippsSmith,Nuremberg,ARenaissance City,15001618,p.28.

[5]StephenBrockmann,Nuremberg:The Imaginary Capital,p.15.

[6]StephenBrockmann,Nuremberg:The Imaginary Capital,p.15.

[7] 花亦芬:《宗教图像争议与路德教派文化政策——以纽伦堡接受宗教改革过程为中心的考察》,《台大文史哲学报》第七十期,2009年5月,第186,188页。

[8]关于1522—1524年间纽伦堡帝国会议的详情请见Armin Kohnle, ReichstagundReformation,Kaiserliche und ständische Religionspolitik von den Anmfängen der Causa Lutheri biszumNürnbergerReligionsfrieden(Heidelberg:Gütersloher Verlagshaus,2001)。

[9]StephenBrockmann,Nuremberg:The Imaginary Capital,p.20.

[10]StephenBrockmann,Nuremberg:The Imaginary Capital,pp.21—22.

[11]StephenBrockmann,Nuremberg:The Imaginary Capital,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