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4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 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 4242字
- 2025-02-21 06:43:44
第一节
中国物流发展的经济环境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外贸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增长主要动力,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物流发展的经济基础继续稳固。
一、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物流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2013年,中国政府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未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引入预期管理手段,明确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使全年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各季度的增速分别为7.7%、7.5%、7.8%、7.7%,增速始终在7.5%~7.8%的区间内小幅波动。2006—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如图1-1所示。

图1-1 2006—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注: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制造业明显减速,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兴服务业不断加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3.9%),发生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区域结构方面,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比与上年持平,西部地区占比提高0.2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比下降0.11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结构方面,2013年年末,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伴随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善,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51.0亿吨,比上年增长9.9%。货物运输周转量18.65万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6.1亿吨,比上年增长8.5%。快递业务量91.9亿件,比上年增长61.6%。
二、外贸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国际物流配套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环境十分严峻,政府与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制约出口增长的因素,外贸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增速较上年有所回升。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增幅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3%。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12%,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09—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及增长速度如图1-2所示。

图1-2 2006—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中国外贸的增长质量也在稳步提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外贸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高速增长的内外部条件不再具备。因此,中国外贸正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一般贸易增长快于加工贸易。2013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比上年增长9.3%,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1.0%。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比重已经降至32.6%,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升至52.8%,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增长快于加工贸易,表明中国外贸自主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对外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是民营企业外贸比重持续增加。中国外贸增长历史上主要依靠外资进出口拉动,但2013年外资企业进出口增幅仅为0.9%,占外贸总值比重已经降至46.2%,较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1.9%,占外贸总值的33.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三是贸易国别和地区继续向多元化方向迈进。2013年与美欧日的贸易占中国贸易总值的比重为33.4%,较上年同期减少2.0个百分点,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持续增长,与东盟、南非和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分别增长10.9%、8.6%和9.4%。这表明中国贸易伙伴结构在不断优化,抵御外贸整体下行风险的能力在增强。
四是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速高于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理和政策方面的优势,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东部地区。2013年,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东部七省市进出口值共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79.0%,七省市外贸比重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重庆、安徽、河南、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中西部省市凭借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保持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外贸增速均超过15.0%。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速高于东部地区,一方面使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另一方面也促使东部地区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为适应外贸结构的新变化,2013年中国继续推进和完善国际物流配套体系的建设。政府方面,不断完善内陆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布局,大力支持内陆城市国际货运通道建设,深入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加快制定跨境物流扶持与监管政策。企业方面,中国海外港口控股公司、招商国际等企业继续加大在新兴国家的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如接管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运营权,建设和管理坦桑尼亚巴加莫约港项目,收购东非最大现代化港口吉布提港部分股份等。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积极探索和创新物流服务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快递企业加速海外仓库或营业网点拓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物流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
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投资4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9%,增幅比上年略降0.1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物流业2013年固定投资增速呈明显回升态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显著高于2011年的-0.4%以及2012年11.2%的增幅。2006—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如图1-3所示。

图1-3 2006—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 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 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和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物流各子行业中,道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业近年一直是重点投资领域,投资额占整个物流行业投资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5%以上。同时,受内需旺盛以及电子商务等行业需求拉动,近年来仓储业投资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2006—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各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2006—2013年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各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 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http://data.stats.gov.cn/normalpg?src=/lastestpub/quickSearch/m/mgd01.html&h=800
2013年,随着一批交通投资项目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2013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如表1-2所示。
表1-2 2006—2013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3)相关数据整理。
四、国内消费增速放缓,民生物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13年,受国民经济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刺激政策退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消费品市场整体增速有所回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增幅较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2006—201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如图1-4所示。

图1-4 2006—201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2013年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出台扩大消费政策最少的一年,全年消费增长主要依靠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拉动。具体表现在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明显快于城镇,中西部消费增长快于东部地区,网络消费增速快于实体消费。
受2013年中国消费特点变化的影响,民生领域物流仍保持较快增长。如快递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1.9亿件,同比增长61.6%。食品、医药、家电、电子、汽车等与居民消费相关的物流市场均保持较高增长。农村物流、社区物流趋于活跃,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五、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物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3年,在政府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和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互联网基础设施快速升级。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5.8%,网民数量达到6.18亿,1.3亿户家庭具备光纤宽带能力,3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乡镇[1]。我国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率由2012年的33%上升至2013年的47%,其中,69%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2]。
互联网产业加速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传统制造企业、大型商贸企业等积极整合线上线下以及移动终端资源,加快向互联网转型,推动网络零售业快速发展。海尔、小米等制造企业开始率先利用互联网进行C2B定制模式的变革。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互联网金融服务或产品,给传统银行带来压力,促进其转型升级。
新型商务模式和服务经济正在加速兴起。以云数据中心、云存储、云平台等为代表的公共云服务规模开始扩大,电子商务、搜索、社会公共管理、位置服务等互联网服务也逐步向云计算架构迁移。大数据应用受到重视,企业逐步意识到大数据的业务价值和商业价值,特别是电商、金融、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对大数据处理和商业分析的需求日益旺盛。
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物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对传统流通格局、传统制造模式的冲击,不仅为物流业带来大量配送需求,而且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物流包裹配送的随机性和零散性特点突出,要求物流业加快城市配送运作模式变革,增强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与可视化。物流业中的快递业是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快递业提升运营管理和日常运作带来了机遇。如顺丰已开发出多项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应用服务,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收派成本。百世汇通尝试运用大数据来管理、分析、判断加盟网点的运营行为,多次成功预测网点的异动,使工作方式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和前置式,大大减少了客户投诉。同时,大数据的应用也让物流成本更加透明,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1] 数字摘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数字摘自2013年7月底Google发布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详见http://www.pingwest.com/google-releases-a-report-about-how-people-use-their-smart-phones